周丹枫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一生很短暂。二十七岁乃风华正茂的年龄,却已匆匆离世,实在令人痛惜。他七岁就能辞章,当时很多人表示怀疑。韩愈和皇甫湜也始闻未信,于是两人“过其家,使贺赋诗,辄就,乃大惊。自是有名”。(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其实他的成才主要并非由于天资聪颖,而是从小酷爱学习。郑振铎的这部文学史中也曾提及:“贺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他的母亲看到这么小的儿子如此苦学,痛心地说:“是儿呕出心肝乃已耶?”但他是那么执着,拦也拦不住。
李贺命途多舛。他是唐皇室远支,但家世早已破落,生活艰难。其父名晋肃,“晋”和“进”同音,必须避讳,不得应进士试。韩愈曾作《讳辩》为之鸣不平。但李贺终究未能举进士,只被授予奉礼郎微官。仕途不畅,并没有阻碍这位刻苦学习、才华横溢的少年在文学上的发展。他是唐代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奇才。《李凭箜篌引》就是一首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起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生动地描写了箜篌构造的精良。他写物是为了写人,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精湛。“空山凝云颓不流”就是形容不同凡响的音乐效果。“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渲染这优美动听的乐声,宛如玉碎山崩,又似凤凰鸣叫。“芙蓉泣露”是描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是形容琴声的欢快。李贺的《咏怀二首》(其一)是借司马相如的落寞,表达自己的怨愤之情。“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长卿乃司马相如之字。这两句写司马相如闲居茂陵,闷闷不乐。“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是写梁王和汉武帝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弃之不用;他去世后,才把他的《封禅书》奉为至宝。实际上也寄托了自己不得举进士,赋闲在家的抑郁心情。
《秦王饮酒》是李贺代表作之一。它也是唐诗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特点是题旨于“笔墨蹊径”之外,写的似是古人古事,实为影射当时。全诗十五句,前四句写武功,后十一句写饮酒。首句“秦王骑虎游八极”充分写出了秦王的威仪和武功。“骑虎”更具表现力。从第五句起都是写秦王寻欢作乐。“龙头泻酒邀酒星”尽写喝饮之多,“泻”字更形象地写出了酒流如注。“金槽琵琶夜枨枨”生动地描写了乐器的精良和吹奏声的缥缈悠扬。“洞庭雨脚来吹笙”更描绘了吹奏声的飘忽延绵。“酒酣喝月使倒行”则充分地揭示了秦王的暴戾恣睢,竟企图喝月倒行。通宵达旦地作乐,歌女舞伎妃嫔已疲惫不堪,以致“清琴醉眼泪泓泓”。但慑于秦王的淫威,也只能强打精神,听候使唤。诗人是借秦王的恣睢和沉湎酒色,暗隐对唐德宗平定史朝义之乱后恣意享乐的讽喻。
《南园十三首》乃李贺辞官后回到昌谷家中所作。第一首七绝清新、婉约,别具风格,是不可多得的抒情小品。前两句“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写春天光临后南园满目皆是竞放的鲜花。木本和草本的花卉,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千姿百态;色泽红多白少,红的艳丽,白的雅致,各具姿色。他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脸颊,比喻生动,独具匠心。后两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慨叹春暮花落。飘零的落花,只能委身春风,也无需媒妁作合,结局实在令人怜悯。这既是惜花,也是诗人自伤。诗人用拟人手法,委婉地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南园十三首》与《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中的“南园”和“北园”,都是他的家园。李贺爱花,尤其爱竹,有时还把诗写在竹上。这两组诗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李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