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柳塘春晓勤读书(中国画) 铁锅炖的故事 不怕又上当了 脾气暴躁的邻座 藏书楼今昔 春天不是读书天 重读《十日谈》
第12版:夜光杯 2025-04-18

藏书楼今昔

陆正伟

有朋友说,1993年建造地铁时,徐家汇藏书楼曾面临拆除的危机。由于知名知识分子联名呼吁,得以保留。地处徐家汇商圈中心的藏书楼所属“上图”。“楼史”可追溯到1847年。一幢为四层西式楼,原为天主教总院所在地,另一幢两层建筑,底层为中文书库,二楼为外文书库。这里汇集了原天主堂藏书楼、亚洲文会图书馆、上海租界工部局收藏机构的旧外文文献馆藏数十万册,均为解放前出版,其中,1515年威尼斯初版的约翰·邓斯·司各特所撰《对伦巴底(名言集)的评语》和1655年阿姆斯特丹初版的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志》是“镇楼”级版本。

1991年10月,由于经费短缺,房屋失修,造成上漏、中裂、下沉等险情,新民晚报记者走访中发现有些文献已风化、破损,便在报纸上呼吁《救救徐家汇藏书楼》。巴老得知后说,藏书楼收藏的地方志是全国最完整的,那么多的珍本能保存下来,真不容易,现在藏书楼出现险情,如果我们连保存都没保存好,怎么能谈得上重视文化建设呢?

11月8日,巴老接受了新民晚报记者专访,当知道他捐给“上图”的6000余册图书存放在二楼的11号库房内,他说:“这是1980年捐给藏书楼的一批外国文学图书,大都是1903年至1956年的俄文版,还有一部分英文版。”有人问他:“这些书是不是外国友人送的?”巴老摇摇头说:“不,这是我买的,大部分是解放后买的。”我喜欢书,喜欢买书、藏书。巴老习惯在买来书的扉页上写个“金”字,有的还钤上印章。他捐出去的书,在我眼里都很珍贵。

为引起社会重视,巴老给前来采访的新民晚报记者写了封公开信:

“新民晚报记者,读了你们写的报道《救救徐家汇藏书楼》,我疑心是在做梦,上海这样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大都市居然会出现这种情况!徐家汇藏书楼远东闻名,有一部分珍藏十分宝贵,我们要振兴中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首先就应该珍惜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多做这方面的实事,你们现在正是在做这样的工作,我支持你们,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心下,藏书楼一定会很好地保存下来,谢谢你们。”

巴老的信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久,藏书楼闭馆,一面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文献资料损坏程度,一面申请整修房屋、增添设备经费。半年后的1992年5月8日,巴老在上海图书馆建馆四十周年时写道:“热烈祝贺上海图书馆建馆四十年。愿上海人使用自己的图书馆,爱护自己的图书馆!”

巴老的题词和呼吁增强了市民对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藏书楼经整修、加固,于2003年7月正式开放。如今,藏书楼已被列为市优秀历史建筑,闹中取静的环境成了专家学者研究、查询资料的一方乐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