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柳塘春晓勤读书(中国画) 铁锅炖的故事 不怕又上当了 脾气暴躁的邻座 藏书楼今昔 春天不是读书天 重读《十日谈》
第12版:夜光杯 2025-04-18

春天不是读书天

余静如

有一部1986年的美国电影《Ferris Bueller's Day Off》,导演是约翰休斯,讲述的是几个青少年逃学郊游冒险的故事。这部电影在宝岛台湾被译作《翘课天才》,在香港被译作《咪走堂》,都贴近原意;唯独在大陆,它的译名叫《春天不是读书天》。虽然这部电影的英文名看起来和“春天”与“读书”没什么关系,但这句话却非常有意境美,只要略微思考,便发觉它从各方面都远远胜过其他翻译。

“春天不是读书天”,这句话出自陶行知在1930年写的一首歌词。

春天不是读书天,

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

舞雩风前,恍若神仙。

陶行知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一连举出十个“春天不是读书天”的理由,将春天的生机与美演绎得动人,这倒不是真的劝勉人在春天里不要读书,只不过是提醒人们珍惜真实的生活与自然之美。

我向来以为四季皆可读书,只是心境不同罢了。春天读书,尤其特别。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那影子会随着时间慢慢移动,从一页爬到另一页,像是无声的计时器。我常常读着读着,便被那影子分了神,抬头望向窗外——新绿的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建筑工地上,塔吊缓缓转动,几个工人如蚂蚁般爬行其上。城市在春天里苏醒,而我的书却总是读到一半便搁下了。

我的邻居张先生,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的年轻人,近来常在阳台上摆弄他的多肉植物。那些肥厚的叶片在春日里愈发饱满,他便愈发殷勤地浇水、换盆、拍照发朋友圈。我问他为何突然热衷此道,他笑道:“春天来了,总得做点什么。”他桌上还摊着一本《Python编程从入门到精通》,书签夹在第三章,已经两周没动过了。

楼下咖啡店的女孩告诉我,春天是生意最好的季节。“人们都跑出来了,”她说,“点一杯咖啡,打开笔记本电脑,装模作样地工作一会儿,然后就盯着窗外发呆。”她见过太多这样的顾客,包括我在内。地铁上,穿浅色风衣的姑娘捧着电子书,眼睛却望向对面窗户上映出的自己的影子;公园长椅上,戴眼镜的男孩膝上摊着考研英语,目光却追随着天上飘过的风筝;写字楼里,午休的白领们站在落地窗前,手机里是没读完的行业报告,而眼前是城市中央那片突然变得可爱的绿地。

春天读书,读着读着便走了神。文字在眼前浮动,却难以沉入心底。那些铅字仿佛也躁动不安,想要挣脱纸页的束缚,舞动在阳光下。知识在春日里变得轻浮,不再如冬日那般沉甸甸地压着人。

陶行知的歌词里还有这样几句:

春天不是读书天,

鸟语树尖,花笑西园。

春天不是读书天,

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现代城市的年轻人,虽不再有“舞雩风前”的闲情,却也拒绝不了春天的挑动。他们在读书与不读书之间徘徊,在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之间摇摆。这或许正是“春天不是读书天”的现代诠释——不是不读,而是读得心不在焉,读得三心二意,读得随时准备抛下书本,去拥抱那稍纵即逝的春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