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昱宁
去年的收获之一就是重读了赫赫有名的《十日谈》,慢慢地整理出一点感想来。《十日谈》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巨著,是塑造欧洲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传统的开创性文本。《十日谈》常常是被拿来和《荷马史诗》《神曲》《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雷故事集》以及《堂吉诃德》相提并论的古典名著,它们都属于对如今的世界文学版图产生过无可替代的重大影响的源头作品——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一部文学史能绕开这些源头,来谈论文学何以成其为文学。
不过,与此同时,对《十日谈》这部书的解读与阐释也是相当艰巨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部名著的文字有多么晦涩艰深——恰恰相反,我们现在看到的中译本都是明白晓畅的白话文,小说里的故事也通俗易懂,比起其他“源头作品”来,《十日谈》算是可读性非常强的。但是,《十日谈》的“难”,表现在别的层面:一方面,因为写作年代与当下相隔久远,现代读者往往不易代入古典时空产生共情,甚至对于小说在嬉笑怒骂中表达的“三观”深感疑惑;另一方面,这部巨著的框架很特殊,大故事里套着一百个小故事,梳理这些故事的价值和叙事特点常常会陷入散乱芜杂的局面,不容易抓住重点。因此我们今天的解读,也要从这两个难点入手。首先,让我们来想象一个与现实迥然不同的时空,回到十四世纪的欧洲,来看看诞生这部巨著的时代大致是什么样子。
《十日谈》的写作年代在1349年到1353年间。这段时间在历史坐标系上的位置,属于中世纪的晚期,具备了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长话短说,这个年代的欧洲在政治上实行封建统治,经济上以封建制庄园的自然经济为主,宗教的控制力达到了空前的强度,其影响渗入欧洲人的日常生态。相对于现代,中世纪的科技生产水平发展平稳而缓慢,黑死病却频繁席卷全球,根据估算前后吞噬了欧洲两千多万人口。人们之所以给中世纪贴上“黑暗时期”的标签,往往与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有关。
不过,中世纪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它阴郁、肃穆、僵硬的表面下埋藏着多元化的可能,也孕育着现代社会的萌芽。在这段时间里,文化上的突破甚至更为鲜明,高等教育在中世纪悄然成形,伟大的文艺复兴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解放也都在十四世纪揭开了帷幕。《十日谈》正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性作品。以上谈到的时代特征在《十日谈》里不仅都有清晰的痕迹,甚至常常体现在故事的核心价值和文本意图中。如果没有这些时代因素,《十日谈》甚至根本不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