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尽疏珍禽添尔雅,更书香草续离骚。”陆游笔下的蓬蒿既是香草野菜,也是与珍禽媲美的佳肴。
蓬蒿也叫茼蒿,上海人喜欢叫它蓬蒿菜。当春日的暖阳洒向大地,它便悄然绽放出蓬勃的生机,为餐桌添上一抹清新的绿意。
虽然李白自诩“我辈岂是蓬蒿人”,不愿做个身处草野之人,但也否认不了蓬蒿作为一种食材的天然气质。蓬蒿原产于我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史。唐代孙思邈的《千金食治》以及《唐本草》中都有记载,彼时名为“茼蒿”。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其为“蓬蒿”。因蓬蒿有菊之清气和菊之甘香,花又形似菊,清代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也称它为“菊花菜”。明代太医院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认为蓬蒿“入菜食之更香美”。正是因为蓬蒿特有的菊香,有些本地阿婆将它叫作“薄荷菜”,两者的沪语发音十分接近。
清炒蓬蒿是一道时令蔬菜。将它洗净沥水,热锅热油下蓬蒿,不用加水,只需加少许盐,快速翻炒两分钟就可装盘。有本地人喜欢用蓬蒿包馄饨,我试了几次,觉得有点可惜。因为,馄饨一般是要放汤料的,碗里加了猪油、胡椒、紫菜、虾皮等其他佐料,会在很大程度上掩盖掉蓬蒿自有的清香。所以,我家常用蓬蒿与鲜肉包饺子,干挑的饺子蘸着香醋吃,更能烘托出蓬蒿的菊之芬芳。不妨再做一道凉拌蓬蒿粉丝,焯水的蓬蒿切碎、烫熟的线粉切成小段,调料可以按自己的口味随意添加,再用松仁、枸杞点缀,吃起来特别爽口。
我用蓬蒿做过百叶包,还做过蓬蒿鸡蛋饼。有的是跟着网络学的,有的是自己突发奇想原创的。其实,大自然赐予我们很多像蓬蒿这样的“百搭菜”,让我们随心所欲满足舌尖上的享受。这不正是生活的乐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