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艺术展览不能仅仅以“富婆审美”为标准 探寻百年上海“光影先驱”创造力之源 店招,怎样才好?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4-20

探寻百年上海“光影先驱”创造力之源

◆刘 珍

以百年为期的特展——“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选取了35位长期生活于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作品汇集成摄影百年长河。徜徉其中,光影先驱七子——丁悚、郎静山、陶冷月、但杜宇、庄学本、金石声、沙飞的作品卓然独立,过目难忘。百年前,在这条河流的源头,他们敏锐且诗意地按下快门,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记录,同时也成为永恒的艺术佳作。

步入展览大厅,一幅放大的《上海美专学生龙华户外写生活动》从上方垂下,是由丁悚于1918年拍摄。那个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专心写生的青年学生,疑惑观望他们的农民、远处巍巍龙华塔——这是一张把过去、当下和未来摄入一瞬的别有意味的照片,因而成为经典。此时丁悚是上海美专教务长,而实际上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漫画家。他用漫画来审丑,以摄影来审美。

陶冷月,中国近代著名美术家,他一生独爱画夜景,以其独树一帜的中西合璧月夜景色而独步天下,三十余岁即创立“新中国国画”之“冷月画派”。他的摄影就是他在游历四方苦心孤诣打磨他的“冷月印山河”时的“副产品”:唯美、寂静、韵味悠长。此次展览收录了他于上世纪20年代拍摄的上海南京路、苏州河,还有回故乡时拍摄的一组照片,记录了早已消逝的江南民俗民风,如同解说词所说——“那些过往的宁静岁月,那些姑苏古韵,美得可以让人叹息。”

杜宇,导演、编剧、摄影师、漫画家,中国早期电影先驱。他拆解摄像机自学电影拍摄,从无声到有声,题材多样,风格多变,1927年推出神话片《盘丝洞》开创我国奇幻电影先河。此次展览有《盘丝洞》剧照,《若有所待》《玉人来去影珊珊》《寝凝香》《雾市》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他的摄影借鉴电影镜头语言,氛围拉满。

郎静山曾任职于《申报》《时报》,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他以暗房拼贴技术模拟水墨意境创造出“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影史上占据独特地位。本次展览作品《华亭入翠微》《文化大学》《日本城堡》等均能体现其“画中有影,影中有画”的摄影风格。庄学本则是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离开家乡上海,孤身深入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当时少有外人进入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长达十年的“西行漫记”。镜头下的男女老幼、普通平民或是贵族土司,都自然自如呈现他们的日常。近百年后的观者,依然会忍不住停留凝视,被深深吸引,那是开放与包容的上海开出的花朵……

百年前的上海,是中西交汇的前沿地带。七位先驱以旧学打底,浸润于传统文化,同时心态开放,学习西方绘画技巧、摄影技术,中学为本,西学为用,融合贯通,从容构筑自己独特的摄影世界。

相由心生,诗意不是美化和逃避,而是爱的眼和想象力的手,是创造之源。他们年轻且诚挚。七位光影先驱中,四位是业余选手,三位是专职摄影师。丁、陶、但、金的摄影都是主业技能的外溢与赋能,是出于纯粹的热爱,无意中成就斐然;而郎、庄、沙等职业摄影师,则是“以高度的自觉与他们的时代相遇”,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他们坚守的内核,此心不移,助他们穿越了一切艰难困苦战火离乱,用自己的才华扛起了时代使命,也实现了个人价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