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敏
近日,多个电商平台陆续宣布全面取消“仅退款”服务,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仅退款”政策始于2021年拼多多的首创,初衷在于简化退货流程、提升消费者体验,尤其在生鲜、小件商品等运费高于货值的场景中效果显著。
然而,“仅退款”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又因滥用问题成为商家之痛。随着该政策被其他平台广泛效仿,一时间,“仅退款”成为电商“内卷”的手段,滥用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部分“羊毛党”甚至利用规则漏洞“零元购”。
比如有商家给客户发出价值1000元的货品,但快递刚发出,客户便申请“仅退款”,快递拦截失败,商家钱货两空;还有水果商家,因消费者以“颜色像塑料”为由申请退款却无需退货而蒙受损失。商品有轻微污渍“仅退款”,不喜欢的“仅退款”,衣服穿了几星期还要“仅退款”……各种理由五花八门,让本分做生意的商家头疼又无奈。最难接受的一点是,“仅退款”无需获得商家同意,让他们在交易中丧失了话语权。据统计,新规则上线两个月后,仅淘宝就日均拦截不合理“仅退款”超40万笔。
早在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就集中反映的“仅退款”问题,约谈各大主要电商平台,并对利用“仅退款”规则助长低质低价竞争等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措施,要求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
此番“仅退款”政策的大面积退场,核心在于平台角色的转变。过去,平台作为纠纷的直接裁决者,通过算法快速判定退款,虽提升了效率,却也因缺乏人性化判断而加剧矛盾。新规实施后,平台退居幕后,转而通过信用评估、AI反欺诈工具和补贴机制等,为交易双方提供支持。这种转变既赋予商家更多自主权,又倒逼其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这也与消费升级趋势不谋而合。
当“便宜”不再是唯一吸引力,消费者更关注的是商品质量和购物体验。行业竞争方式的转变,也推动电商发展从“规模扩张”步入“价值提升”。因此,电商平台取消“仅退款”,绝非简单的规则倒退,而是对“野蛮生长”的反思,亦是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当下,消费市场迎来勃勃生机,健康的电商生态更应实现商家权益与消费者信任的平衡。对商家而言,新规减少了恶意退款的经营压力,但如何避免滥用自主权、推诿合理售后诉求,仍需平台建立更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消费者来说,协商优先的退款流程可能增加维权成本,尤其是面对消极应对的商家时,12315投诉、电子存证等技术手段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部分中小商家处理纠纷能力不足的隐忧,仍是平台需长期应对的挑战。信用体系的完善也是关键,若平台的算法评估存在偏差,或商家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等,可能引发新的争议。
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平台在数据透明度、申诉机制和第三方监管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唯有多方协同,电商行业方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