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剑池 布面油彩 1972年
小三峡 布面油彩 1984年
北海公园 布面油彩 1965年
黄山 布面油彩 一九八七年
油雕室部分创作人员在文化广场大棚留影(左起:富华、邵隆海、俞云阶、陈逸飞、刘耀真、魏景山、程偕华、朱广发、朱德真、周碧初、邱瑞敏)
吴南瑶
4月26日起,为纪念陈逸飞逝世20周年,浦东美术馆重磅新展“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正式向公众开放。同期,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中,“色彩之诗——周碧初捐赠艺术展”也迎来了几代毕业于上海市美专的艺术家和爱好艺术的市民。这两个展遥相呼应,勾连起海派油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编者
周碧初(1903-1995)作为中国现代油画的先驱者与美术教育家,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探索者,更是海派油画教育体系的重要奠基人。1959年,周碧初任教于上海市美专,以深厚的学养、开放的视野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陈逸飞、邱瑞敏、夏葆元、王劼音等一代艺术中坚力量,为中国油画教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探索提供了重要范式。
技道并举的教育路径
周碧初的艺术教育生涯,是中国油画从移植到自省、从模仿到创造的缩影。他以自然为课堂,以传统为底色,以人格为示范,构建了一条“技道合一”的教育路径。
周碧初早年留学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印象派画家洛朗,但他拒绝成为“印象派的翻版”,而是将中国山水画的“点苔”与龚贤的积墨法融入教学。他独创的“点彩皴法”既借鉴印象派的光色分析,又暗含元人水墨山水的笔意,形成“色点如皴”的东方化语言。学生陈逸飞在《黄河颂》等作品中展现的细腻光色处理,便可追溯至这种技法的启发。
周碧初的油画教育始终以“自然为师”为核心,他主张“重客观、细观察、深描绘”,将宋代院体画“格物致知”的传统与印象派“瞬间即永恒”的科学精神相结合。他常带学生深入山川田野写生,强调“写生是一切的一切”。学生邱瑞敏回忆,周碧初曾带领他们徒步井冈山与雁荡山,在自然中捕捉光影与色彩的瞬间变化,这种实践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更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美学的敬畏。
周碧初的教学不仅传授技法,更注重文化主体性的培育。他常言:“东方艺术借鉴西方必须立足本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传统绘画与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他鼓励学生研究明代文徵明的密点皴法,将之转化为油画的笔触节奏;在静物画教学中,他常以无锡惠山泥人、纸糊花灯等民俗器物为题材,引导学生将民间艺术的装饰性与西方色彩构成结合。这种教育路径在陈逸飞的《浔阳遗韵》、邱瑞敏的《江南水乡》等作品中可见端倪——画面既有西方写实主义的严谨,又透露出东方美学的含蓄与诗意。
周碧初的教育实践为海派油画注入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基因。他培养的学生群体不仅成为20世纪中国油画的中流砥柱,更推动了海派艺术的国际化传播。陈逸飞通过《双桥》等作品将江南水乡推向世界,王劼音在版画与油画间的跨界实验,皆可追溯至周碧初“自作主张”的创新鼓励。上海油画雕塑院近年策划的“大师之道”学术项目,以周碧初为研究核心,正试图重新梳理这种教育传统对当代艺术生态的启示——真正的艺术教育,需在技法传承中守护文化根脉,在开放包容中激活本土创造力。
古典诗意的写实道路
周碧初作为中国现代油画先驱者,其艺术探索的独特性在于:他虽深受印象派与现代主义影响,却始终未脱离写实主义的根基,而是通过技法融合与本土化转译,构建了一条兼具现代性与东方美学特质的写实路径。与吴大羽等更偏向抽象表达的现代主义者不同,周碧初的现代性探索始终扎根于对自然与现实的深度观察,亦未固守苏派写实的叙事性传统,而是以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意在写实主义与东方美学之间构建对话桥梁。
代表作《北海公园》(1965)以刮刀堆叠色块,通过冷暖交替的笔触表现雾气流动,既忠实于自然观察,又赋予画面中国山水画的空灵意境。这种技法既保留了印象派对瞬间光色的捕捉,又通过写实笔触强化了物象的体量感,避免了印象派过度碎片化的缺陷,也因此形成了周氏独特的“写实性印象派”风格。
在色彩语言上,他打破印象派对补色对比的依赖,转而从中国“随类赋彩”传统中汲取灵感。如《春色》(1962)以玫瑰红、柠檬黄、粉绿等鲜艳色块构成田园风光,但通过油画刀的生涩肌理规避浮艳,既具现代形式感,又扎根于现实场景的视觉经验。这种“写实为体、印象为用”的探索,使他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油画民族化浪潮中独树一帜。
在周碧初的创作生涯中,他间歇会以油画刀替代画笔,建立了自己的刀法语言,这种绘画技巧上的打破了西方的笔触规范,实现了写实造型与传统美学的深度交融。在《小三峡》(1984)中,刀锋刮擦形成的粗粝肌理既强化山石的质感,又暗合书法“飞白”的枯湿浓淡变化,将中国画的笔意转化为油画的写实性表达。这种工具革新突破了西方笔触规范,实现了写实造型与传统美学的深度交融。
在主题选择上,他虽涉足工业题材(如《新安江水电站》1963),却未陷入政治图解模式,而是以色彩块面构成凸显工业美学的形式感,将现实题材升华为现代艺术图式。这种对现实的超越性表达,使其写实主义避免了教条化,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气质。
知行合一的艺术人生
周碧初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油画的先驱者与教育家,其艺术人生深刻诠释了“知行合一”的东方哲学。
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正是他并没有停留于做一个画自己喜欢的或画自己擅长的画家的层面,而是其坚持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原动力。他始终在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画,为谁而画。
周碧初的创新并非技术层面的拼贴,而是基于对中国文人画“气韵生动”的深刻理解,正如其笔记所言:“油画技法需承载民族情感与灵气”。他不仅在创作中实现了技法与精神的统一,更以人格修养与艺术追求的高度融合,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典范。
他的生活极简朴素,种花、喝茶、写生构成了日常,常教导家中孙辈“品格比成就更重要”,因此,他的作品呈现出的让大家喜爱的“平静天真”的审美特征无疑就是来源于这种淡泊高尚的心境。
作为教育家,周碧初始终秉持“美术教育必须社会化”的理念。他在世时,将收藏的名家书画捐给了家乡漳州市博物馆和平和县;2024年,其家属又将周碧初毕生创作的100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了上海油画雕塑院,拒绝拍卖机构的收购,践行“美术教育需普惠社会”的理想。这种将个人艺术财富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的行动,正是“知行合一”在文化传承中的最高体现。
周碧初的艺术人生,是东方智慧在现代性转型中的生动实践。他以“知行合一”打通并最终达到了技法与心性、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本土传统与全球视野的平衡。其画作中流淌的不仅是色彩与笔触,更是一个艺术家对文化使命的终生坚守。
这种人格与艺术的统一,为当代艺术界提供了超越功利主义的价值参照——真正的艺术革新,必然诞生于对生命本真的忠实与对文化根脉的敬畏。
今天距周碧初赴法留学,已经百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现代文明与优秀传统之间,周碧初是摆渡人,在他身后一代代新人茁壮成长,蔚然成林。正如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所言,周碧初的艺术遗产“厚植了上海城市精神,构建了现代审美的视觉图式”——而这图式的底色,正是一位师者对文化使命的终生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