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湿地公园的白沙滩
金海湿地公园的野生动物
丰翔智秀公园的拓展营地
丰翔智秀公园的昆虫驿站
上海高东镇的孝亲公园
浦东沔青公园
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多维绿道鸟瞰图
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的绿道和社交场所
嘉定区绥德公园
普陀启动林公园
空中俯瞰金海湿地公园
陈 琳
以“共生·共享”为主题的首届上海环城公园生活季正如火如荼举行,到今年年底,上海的环城公园总数将达到50座,曾经尾气污染严重的外环带已成为环城生态公园带。
在钢筋丛林中辟出野趣秘境,让百年文脉在草木间生长,“足不出沪”就有诗和远方,这些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温度的城市绿洲,不仅是上海建设公园城市的生动实践,更是建设“人民城市”过程中写下的温暖注脚。——编者
“走在木栈桥上,脚下是清澈湖水,头顶是飞鸟,身旁是大片森林,仿佛踏进宫崎骏的动画世界!”这是公园发烧友踏入位于浦东的金海湿地公园的实测感受。从星罗棋布的废弃鱼塘到候鸟栖居的“生态魔方”,金海湿地公园的蝶变中藏着城市与自然共生的设计智慧。
秉持着“最小干预”的规划理念,设计团队对公园进行了“微创手术”,碎片式的坑塘被串联成梯级净化湿地,芦苇、菖蒲以及各类沉水植物编织出“水下森林”,凌空架起的观鸟栈道蜿蜒探入芦苇秘境,亲水平台隐现于潋滟湖光之间,白鹭翩跹的浅滩实为雨洪滞蓄区。这个不设围墙的开放公园中,科普标识化身“自然盲盒”,扫码可听蛙鸣鸟语,指尖轻触间,便解码了一部城市与自然合著的“散文诗”。
各美其美
为自然拓一方天地
“离城市很近,离自然不远”,作为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勾勒环城生态公园带的蓝图时,各大设计团队敏锐地捕捉每座公园的“在地性”,因势利导“破局”、因地制宜“解题”,让自然禀赋与城市基因共舞。
暮春时节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晨跑者的脚步,唤醒了栖息在水杉林里的白头鹎。为了将这片原先被市政道路、高架割裂的绿地融为一体,上海市政总院景观院、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水石景观组成的设计团队独创“漂浮锦缎”概念,打造出一条多维绿道。他们以地面绿道为“经线”,串联起绿地、商业、历史文化街区等公共空间;以空栈道作“纬线”,连接人与自然的“生态立交桥”,其中,中层栈道缓行观鸟,顶层树冠留给松鼠与白头鹎。城市、人、自然、动物在此和谐共处,实现了“零干扰共生”。
公园中的“森虫秘境”则是孩子们的天然的乐园。竹节虫秋千蕴含拟态科学,蚕宝宝乐园的叶脉纹路复刻植物的肌理,千足虫躺椅披着薄荷与百里香“外衣”。在这里,玩耍俨然变成了一堂流动的自然课。
面对外环线上传来的喧嚣,如何营造城市绿肺的静谧?嘉定区绥德公园交出了“生态降噪”的设计答卷。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团队以宽杉林带为“绿色声盾”,通过水杉、香樟等乔木群落的垂直结构过滤公路噪声;在设计园内步道时,以透水混凝土结合木栈道,搭配溪流的潺潺水声,构建出一套浑然天成的消音系统。“曲径清溪”“湖光乐动”等湿地景观,引来鸟鸣阵阵,与水流声融合,成为天然白噪声。
实际上,整套设计方案可谓一举多得,“生态降噪”的同时,夯实了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新增的万株杉类树种,构造出错落有致的生态空间,吸引了众多鸟类来此栖息;为黑枕黄鹂专门开辟的筑巢区,助力种群安居繁衍,引来了动听的鸟鸣,也维系了公园的生态平衡。这片杉林秘境不仅是冥想的好去处,更是城市湿地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
丰翔智秀公园改造时也“不搞大拆大建”,设计师以尊重生境修复和林带保护作为出发点,“遇树就改路,路给树让步”,保留了公园前身绿化带大量原有乔木。部分枯死或移除的树木经过回收利用,变身为木桩园路、森林剧场座椅。尤其,他们还用树皮、秸秆等回收材料搭建出“昆虫之家”生态科普馆,与公园南侧的南宋秦家店烽墩遗址形成时空对话之势,串联起历史文脉与自然教育的双重叙事。另一方面,科技赋能则为这片自然空间增添趣味和温度,为公园量身定制的“光感触点”“泡泡森林”“能量跑酷”“时尚单车”智能装置,让游客玩得不亦乐乎。“生态基底”与“科创赋能”的深度融合,让公园兼顾了附近居民享受自然和区域转型发展的多重需求,入选上海市第四批“家门口的好去处”实至名归。
倾听民声
“绿链”绘就诗和远方
事实上,环城公园带的设计与建设,并非设计师的独角戏,其中,市民担纲了“自然合伙人”的重要角色,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为这片土地献上深情告白。
普陀启动林公园的露营区堪称市民参与的典范。规划初期,设计团队发现周边居民对“可进入式草坪”的需求十分强烈,便将原本的生态保留区划出五分之一,铺设耐践踏草种并设置自动喷灌系统。如今,每到周末,草坪上支起的彩色帐篷与远处的“秀叶大道”相映成趣,家长们在树荫下阅读,孩子们在“桃溪寻源”的花溪里观察蝌蚪。温馨的场景,正是规划者重视市民意见的成果。
浦东沔青公园内高架横穿而过,这一地理条件曾被视为规划难点,来自市民的智慧则成了破局的关键。设计师正是在吸纳大量市民建议后,巧妙将高架下空间转化为亮点,辟出艺术演绎广场、跑步健身设施及特色篮球场,打造出集慢行休闲与活力运动于一体的公共场地。这种倾听民意、化弊为利的设计,赢得了居民的普遍认可。
孝亲公园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收集周边居民的意见建议,根据民意反映,规划者和设计师在方案中突出“孝亲敬老”主题,通过梳理和优化公园道路系统,塑造孝亲敬老主题空间。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行动特点,设置了重阳广场、和风亭、鸣翠廊、慢行环道等景观,对座椅和扶手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在园内种植了重阳木和萱草,寓意“长寿健康”。完善的适老化设施和浓郁的敬老氛围,使老年人游园更加舒适惬意。
这种“开门做设计”的方式已渗入到各个环上公园的焕新改造过程中,各方民意为自然空间更新再造注入活力,使得这些镶嵌在都市边缘的绿色明珠,以“各美其美”的姿态守护自然本真,成为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开拓精神的见证。同时,它们作为一把把解开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密码的钥匙,以“美美与共”的胸怀接纳多元需求,相互呼应,最终串联成一条承载着城市的荣光和梦想的绿色项链,闪耀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之中,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