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
在一个慵懒的初夏下午,我在某学校跟一位青年教师同上《诗经》中的《蒹葭》。课后进行了热烈友好的分享交流,青年教师得到了肯定和鼓舞,我的教学设计也给了大家很好的启发。活动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总结语中完美收官。
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师拉住我,她抱歉地告诉我,我执教的班级是她的,孩子们有些怯场,没有能很好地配合名师。她说孩子们进入录播教室晚了,是因为上一节数学课,孩子们表现不佳,被老师批评了几分钟。哦,怪不得,进来时,表情有些僵硬,精神有些颓丧。
在我的调动下,慢慢缓过来了。在填写叹词环节:所谓伊人,(啊!)在水一方。溯洄从之,(唉!)宛在水中央。我分明看见几位女生咧嘴笑了。我让其中腼腆的那位说说“笑”什么,她说,她感受到了那追求者的惊喜和失落。太棒了,我由衷地表扬了她。我又问坐在走廊里的唯一男生:你同意把那“啊”改成“哎”或“嘿”吗?他不假思索地说不同意,我说为什么?他说这太随意了。我说是呀,就这一字,君子风范、绅士风度就荡然无存了,秋水伊人,是多么美好,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克己复礼为仁”,《诗经》就是这样快乐而不过分,忧伤而不绝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感觉孩子们渐入佳境,也毫不费力地理解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加深情感的回肠荡气的美。
班主任告诉我,教了这个班两年了,从来没听到那女孩说话的声音,而那个坐在走廊里的孩子,语文从来没有及格过。老师抱歉地说,准备不充分,应该课前给我一个提问名单的,很过意不去的是,今天课上点到回答问题的都是些平时不太好的孩子。我说,孩子们很好啊,静静地想,慢慢地说,很真实,没有虚假的热闹繁华。
我宣布下课时,孩子们缓缓地起身,我还听到了几声小心翼翼的掌声。这掌声虽小,却如春日暖阳,直击我的心房,让我想起了自己读书时的那些苦闷日子。
那时的我,像一粒被遗忘在角落的尘埃。文学课上,我写下满纸的感悟却无人问津;社团活动时,我的建议总被淹没在更活跃同学的声音里。记得有一次,我鼓足勇气举手回答了一个关于《红楼梦》的问题,老师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就转向了其他同学。那种被忽视的苦闷,至今想起仍如鲠在喉。
这种自诩清高却“泯然众人”的苦闷,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透明人”的无奈与悲哀。也许现在的各种社团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那些积极参加活动、展现自我风采的同学,总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关注,而那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往往只能在一旁默默观看,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才华被埋没,他们的努力被忽视,仿佛在这个热闹的舞台上,他们从未出现过。
“当英雄走过的时候,总要有人鼓掌。”我们常常这样安慰着自己的某种“视而不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引起一种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每一位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潜力。教育者应该像园丁一样,用心去呵护每一颗种子,给予他们足够的阳光、水分和土壤,让他们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而不是只关注那些已经盛开的花朵,而忽视了那些还在努力生长的幼苗。
在那个初夏的下午,我看见了他,那个坐在走廊里的男孩,那个平时语文成绩从未及格的男孩。在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被遗忘的“透明人”,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见解和想法的学生。他的回答,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看见了她,那个腼腆的女孩,那个平时从不主动发言的女孩。在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胆小怯懦的“小透明”,而是一个有着敏锐感受力和表达欲的学生。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花朵,绽放出了最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