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智慧快餐 枫泾随记 “金不换” 哪怕近黄昏 必生望海心 麦田流星 铁匠亮亮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5-04-27

铁匠亮亮

叶良骏

去过很多古镇、老街,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凤毛麟角,这回去了松阳老街,竟流连忘返了。

自唐朝起,就有松阳县,老街是经济中心,1800多年了,竟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青石板路上有深深浅浅的车马履痕,两边木结构的二层楼屋,屋瓦陈旧,雕刻古朴。老街仅300多米,窄窄的,一眼望得到头。

忽听见叮叮咚咚的敲击声,闻声寻去,亮亮打铁店在右侧,门口挂着红灯笼。炉火熊熊,老铁匠正在敲击烧红的铁块。长方形的铁块不大,他一下又一下地锤,敲了一会儿,他用长铁钳把铁块浸入水中,“刺”的一声,铁块冒白烟,褪去了红得透明的旺,变得黑黝黝的。他抹了一把汗看向我,是饱经风霜的脸,只有眼睛很亮,带着笑意。

他叫吴中亮,我好奇地问,店名为什么不叫中亮,而是亮亮?他说,这是小名。妈一天要叫他几十遍,如今没人叫了。把它作店名,是个念想。一个五大三粗的铁匠,竟有如此柔软的心!我与他聊起来。

老吴家女人在家种田,男人打铁,到他已是第三代,他上小学正逢乱世,他们的村小本没有几个老师,被派去养猪、种田,只剩一个语文老师苦守着。学生越来越少,但父亲坚持要他上学。他贪玩,想与别的孩子一样逃学,被爸打,只好去。老师是城里来的,上课每次都讲故事,听得他津津有味。老师的床垫下有几本书,已看得烂了,还当宝贝似的藏着,就是这位已忘记姓名的老师教会了他读书。小学毕业,没书可读了,他也当了铁匠。父亲是师傅,不因是儿子而马马虎虎。他每天4点半起床,去店里生炉子,木炭很难点燃。他只有12岁,每次弄得灰头土脸,也不敢抱怨。打铁更苦,一把锤子,小的几斤,大的几十斤,他没力气,爸说,力气是练出来的!每天规定敲多少下,不完成没饭吃。他慢慢长大,才悟出了道理。他常想起语文老师说的“千锤百炼”这个词。一块生铁要变成镰刀、斧头,是火里烤,水里浸,一锤一锤地敲,一次次地淬火浸泡,千锤百炼才能成钢。人也一样,跌跌撞撞,被敲打、被赶着往前走,吃尽苦中苦,才能成才。

一把菜刀要打两个多小时。我在旁边数,一分钟他锤30多下,两个多小时是三千多下。一块小小的铁,锤成形,还要锤平,击出刀锋,装上刀柄。成形的菜刀光滑、美观、锋利,真正的华丽转身。

老街上有三家打铁店,只有他升炉打铁,成了“非遗”。今年六十岁的他,很想找个徒弟把手艺传下去,但找了一个逃走,再找,还是不成。他说,打铁虽苦,其乐无穷,你看,满墙的成品都是我一锤一锤敲出来的。现在都是机器做,哪去找这么耐用又好看的刀具?这是有灵魂的!

他成了网红。去看他的人很多,生意也不错,有企业要包装他,批量订货。他说,手工活,快不了,一天最多出四把菜刀。大刀要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才能成,怎么批量?那人说可用机器成形,他坚拒,打铁还需自身硬,铁匠一身正气,怎可作假!还有人出很多钱找他订匕首,他反问,要匕首干什么?坚决不做!

我想买几把菜刀,他说买一把够了,我的刀可用几十年!我与他告别,叫他老吴,他说叫我亮亮!看到橱上放着的《读者》,还有几本厚厚的小说,不禁惊叹,谁说读书无用,有文化的铁匠就是不一样!老街因此有了回味,我还会再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