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严林
周末,我从朋友家喝茶回来,顺便淘回一些墨锭。到家,我仔细查看这些墨锭,有些图案非常精细,人物的头发刻画如丝,刀刀见工,把细节都展现了出来,让我觉得墨锭在手,仿佛也卷入绘画场景,就像书童在为文人雅士端起笔墨纸砚,聆听有趣的故事和长情的传说。
这些棱角分明的墨锭,让我爱不释手。可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墨锭要叫“金不换”?我用电子秤称过一块墨锭,数字清晰地呈现:31克。我查阅书籍才知,这个重量居然与过去的一小两十分接近,民国时期一斤黄金有16两,一两黄金按照500克除以16计算,大约31.25克。墨锭中的水分随着岁月的蒸发,减少一些重量也是合理的。这样思考下去,“金不换”首先在质量上与一两金找到了约等号。我观摩着形状,它与金条也极相似,形状和质量都如此巧合。多少文人视黄金如粪土,而对墨锭挥发的芳香和作用多有赞赏。我们称赞某人有文化,会说,他肚子里有墨水。对有才华的人也常用墨客来形容。
墨的制作过程既精细又繁杂,古时制墨主要分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剂、入灰、出灰、试磨等工序,一块上好的墨锭要由工匠经手千次。现代制墨则分炼烟、刻模、和料、做墨、晾墨、打磨、填字、制盒、包装等工序。如松烟墨,就要选取含有松明的松枝,把松枝放于火中焚烧,燃出松烟,松烟遇冷形成烟炱,再把烟炱收集起来。接下来的每道工序都需要工匠耗时耗力,如刻模,用质地细密的木头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模子,在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说胡开文所做的墨锭值得把玩,这与老厂的文化传承有关,许多墨锭的印模都是老的,它翻印出来的图案和文字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许多书法家感慨,这些墨条都是古董,用一条少一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墨条快而多,墨锭少了许多岁月的沉淀。
我还依稀记得,儿时我生了腮腺炎,爷爷用墨汁在我的脸上涂抹,口中念念有词,过了没多久居然好了,也许是墨锭中有药材起到了效果。
徽墨素有“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的美誉。正是它的珍贵与金子相似,让文字千古流芳。正如李白感怀:“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