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进
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已经过去近十五年了。在上百个优秀展馆中,位于A片区的中国台湾馆,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台湾馆以其“山水心灯”这一独具匠心的建筑外形、“自然·心灵·城市”这一充满中华文化内涵的展示主题,成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两岸同胞心灵相通的重要载体,台湾馆也实至名归地成了最热门的展馆之一。
作为上海世博局分管台湾参展事务的副局长,我也是世博局涉台协调机制的召集人,深入地参与了台湾馆的可行性研究,台湾馆的主题演绎和建筑方案的最终落地。有比较多的时间和机会与负责台湾馆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团队的台湾同行一起工作,一起开会,甚至会一起争论。其中有一件事情我至今记忆犹新,不能忘怀。那是在2009年夏季的一次关于台湾馆建筑面积的谈判,上海世博局由我牵头,局规划部、技术办公室、工程部、新闻宣传部、活动部、安保部、法务部等部门派了专人参加。台湾方面则由台湾馆的组织者——台北世界贸易中心的秘书长带队,台湾馆设计师团队、工程建筑团队、营销代表、展览设计代表、运营代表等也有十多人参加。会议室里济济一堂,很是壮观。
由于台湾馆选址已定,建筑占地面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而且这个限制条件事先也已告诉了对方,所以双方简单寒暄后就直奔主题。台湾馆主设计师首先拿出了一套图纸,这套图纸中的台湾馆建筑占地面积远远超出了局里所考虑的范围。台北世贸中心的秘书长进行了解释,大意是台湾离开世博会大家庭已经四十年了,这次能够参加上海世博会,重归世博会大家庭,他们感到特别兴奋。这也是两岸方面相互理解,克服了种种困难的成果。台湾方面特别感谢大陆有关方面的善意,也决心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努力把台湾馆建设得更有特色,更符合上海世博会的要求。我说,非常感谢对方的想法,也相信对方的决心和能力。但是建筑占地面积是条红线,很难突破,希望理解。
双方来回拉锯了多次,台湾朋友看我毫无松动之意,便说:陈局长,既然你感到困难,那我们还准备了第二套方案,希望你能够考虑。他们便从包里拿出了第二套图纸。这个方案的特点是按占地面积的限制做了若干根柱子,但柱子上的建筑物向四边扩展了很多,所以整个建筑物的投影面积也超出了我方的规定。台湾方面的第二套方案应该也是经过了认真研究和讨论,希望我方予以通融。但根据台湾馆参展的总要求和原则,我依然无法让步。这样双方的谈判就陷入了僵局,一时大家都沉默了。
为了打破僵局,我主动提出休会,让双方各自开会讨论。台湾朋友也提出要打电话向台北世贸中心的董事长汇报。半小时后大家再回到会议室,我主动问,你们是否打通了电话,董事长先生有什么答复吗?他们告诉我,已向董事长详细汇报了谈判的过程,董事长意见很明确:一切尊重世博局的决定。听到这里,我长长舒了口气,当即表示上海世博局一定会大力协助,把台湾馆建设好运营好。
当时我想,今天的谈判可以告一段落了,我刚表示休会并准备起身离开时,台北世贸中心的秘书长赶紧说:陈副局长请慢走,我们现在请您过目第三套方案,这个方案是按照上海世博局对台湾馆的建设占地要求来设计的。我一下愣住了,真没想到我们的台湾同行准备得如此充分,工作如此细心。事实上,他们一共准备了三套设计方案,每一套都有自己的理由和特点。这第三套方案从建筑占地面积来说完全符合要求,只不过在展馆的高度上略有超出,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商量和讨论的,最后台湾馆的方案确定也是在高度上留出了适当的余地。当我重新坐下来仔细阅览第三套方案时,内心不禁为我们的台湾朋友工作的细致和认真而感叹,也衷心钦佩他们对推进工作的思则有备和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