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西班牙斗牛 乐赏“花” 雨夜静思 雪湖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颜色好 给马路“打针”
第16版:夜光杯 2025-05-01

给马路“打针”

锦屏

哼呀咳嗬咳,咳嗬咳,哼呀咳嗬咳,嗬咳哼,大家一齐流血汗。

嗬嗬咳,为了活命,哪管日晒筋骨酸;嗬咳吭,合力拉绳莫偷懒。

嗬嗬咳,团结一心,不怕铁磙重如山;嗬咳吭,大家努力,一齐向前。

1934年,著名电影导演孙瑜完成了一部反映筑路工人生活的电影剧本《大路》,为此,他还创作了一首主题歌,并请著名作曲家聂耳为之谱曲。于是,中国现代音乐名作《大路歌》诞生了。

从这首名曲里,人们非常容易地感受到当年筑路工人的艰辛。

总的来说,过去几百年里,科技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筑路、修路上运用到了很多成果,不过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筑路(包括修路)基本的操作模式,筑路工人艰辛的工作状况,在各行各业中仍然比较突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筑路工人常常给人脸色黝黑、五大三粗、过度疲惫、工作环境糟糕的印象。

因此,日前碰到自称“吃修马路饭”的季晓丽时,我十分吃惊,实在难以把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身材娇小玲珑、皮肤白白嫩嫩、整日笑咪咪的“80后”(1984年生人)女生,与我接触过的“修路工”挂起钩来。

听朋友介绍说,小季倒并非刻意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她确实是“吃修马路饭”的,只不过那碗“饭”吃得有些“另类”罢了。

现在,人们关于修路和修路工人的全部印象,无非来自那令人无法忍受冲击钻撼天震地的怒吼,和避之唯恐不及的“开膛破肚”的困扰,以及由此带来交通严重堵塞的烦躁。

小季用一种“另类”操作,颠覆了人们对“修路”的固有“印象”。比如,某条交通主干道坏了,自然给人车正常通行带来麻烦。怎么应对?传统的维修方法通常是我们习见的:将道路封闭起来,再采用“开膛破肚”式的大手术进行修复,既耗时又堵塞交通还不环保。小季率领团队拿出道路养护新技术——操作人员只需在路面上钻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微创小口,然后像“打针”般地将高性能浆液注入其中,养护3小时后便可恢复交通。这种修复技术被业界通俗形象地称为“输液式微创道路加固技术”。别小看了这一“针”,它与传统的翻挖重筑技术相比,等面积维修费用节约73%,节省工期88%以上,实现了路桥养护“检查无破损、维修不开挖”的愿景。

而小季,正是这个技术的开发者。

没想到吧?

另外,像新旧车道连接处的加固预养护、拓建工程中路基不均匀沉降和整体失稳破坏等难题,也被她的团队一一攻克。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刚到不惑之年的小姐姐竟然还怀揣着146项专利;先后主持、研发、转化十多项上海市及金山区科技创新项目……

尽管小季年纪轻,而且还是女生,但人们从来不会因此而无视她为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等称号;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计划等各项荣誉向她直“奔”而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季的成功,让我感到,在鲁迅名言的基础上似乎可以再添加一条——路,还可以如“打针”般“打”出来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