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千三百多年来,王勃这首诗一直照亮着人生前行之路。这首诗的亮点在哪儿?在于王勃对人生仕途和人性心路的深刻理解和深情表露。没有这两点,就没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精彩。
人生仕途充满矛盾,人性修持也充满矛盾,如何在矛盾中选择、在矛盾中化开?如何把矛盾看透,并把矛盾统一为个人意志和价值取向?这就需要在人生磨砺中“抛光”。王勃是当时最年少的朝廷命官,文章风头无量,但也因此而受到排斥,驱逐出京。他在放逐中没有放弃,反而因为通达而成就了一个另我,于是就有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发自肺腑的赠言。这不是简单的送别,是掏了心窝的话别,是人生彻底感悟的转送。
人世间充满矛盾。“城阙”与“风烟”,是场景的反差;“三秦”与“五津”,是境遇的反差;“海内”与“天涯”,是空间的反差。这些反差形成强力的高压,对人生信心是毁灭性的锤打。处理好了,人生完整;过不去,就自毁前程。发现矛盾,平衡矛盾并消解化开,需要转换思考维度,在矛盾的张力中放松,在尖锐中找到触点,在对立中找到圆点,在迷茫中找到亮点。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分离,是人生的特定属性,不只限于诗人与友人的离别。离意,同游,每一个人都是人世间的离人与游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分享到“三秦”的繁华,但所有人都会经历“五津”的艰辛。正因此,王勃给离意加入了人生必经之路的内涵,使离意变得共情与正常,避免了悲情与反常。但是,王勃并非薄情,他认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与“天涯”虽然在空间上是矛盾,但加入人性的情感维度就有了穿透的可能性和统一的现实性;“知己”与“比邻”并不是社会属性,而是感应的灵性,仙阶崇者灵感远,丰功迈者神应速,心灵沟通没有距离的远近,只有灵感的神应。穿越时空,冲破隔阂,放怀豁达,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真情并不在距离也不在言语,而在于感应。
人生的十字路口,是重要的抉择地。回望还是展望,儿女沾巾还是勇敢的心?人生有许多渡口,岂止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津,而是千山万水。过去了就回味无穷,津津有味。
《夜光杯》上“千古诗情日日新”系列,张静教授说的是古诗词,释放出来的是新时代语用精萃。当今时代,AI将重新勾勒世界的边界,生物技术将重新定义“人类”属性,宇宙变得更加清晰,人变得更加渺小,人与人、人与物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变成了现实。人生或许更为短暂,或许更为久远,无论瞬间还是永恒,都应该更加开放豁达,不必在十字路口徘徊犹豫、以泪洗面,笑起来,仰天,跑起来,奔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古人的离别情怀,更是今人的生存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