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渔渡 战马耕田是初衷 一聚六十年 饭桌边的人情 香山纪事 书影的联想 新乐园里的“头号玩家” 粤语趣谈
第12版:夜光杯 2025-05-12

粤语趣谈

何亮亮

麦当劳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这个美国快餐店英文原名是McDonald’s。读者朋友可能会有疑问,McDonald’s的标准译名是麦克唐纳,为什么快餐店的名字是麦当劳呢?

在中国内地,主要的外语(如英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都有标准译名,这些标准译名一般是由新华社统一制定的,因为新华社要翻译大量的外文新闻资料,需要统一的译名,这些译名也就在社会上通用。内地读者遇到英语人名、地名,只要根据新华社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就可以得到标准的译名。

那么麦克唐纳到了中国,为什么又变成麦当劳了?这是一个有趣的例子。1975年,McDonald’s在香港开设第一家分店。初期的中文译名,根据粤语的发音,译为“麦当奴”,但是很快就有顾客反映这个译名带有“奴”字,令人不快。粤语和其他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N、L不分,比如“南方”读成“兰芳”,经营者照顾到顾客的心理,从善如流,所以改“奴”字为“劳”字,“麦当劳”成为正式的名称。1984年,中国台湾的第一家麦当劳由香港人参与经营,就沿用了这个名称,到了1990年,中国内地首先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麦当劳分店,也就沿用这个名称。1992年,北京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盛况空前,成为当时的大新闻。平心而论,“麦当劳”只有三个字,读起来比四个字的“麦克唐纳”顺口,而且跟英语的发音也接近,这个名称能够广泛流行,有其合理的因素。

在许多地方都有分店的化妆品与药房连锁店“屈臣氏”(Watsons),往往也让很多顾客有些困惑,为什么不是“沃森”?其实,无论是麦当劳还是屈臣氏,如果用粤语来读,就很接近英语发音,“屈”字的粤语发音就是“沃”,“臣”的发音类似“森”。

现在香港媒体对于国际政治词汇如人名的翻译,大体与内地相同,但是体育、娱乐明星的名字大都按照粤语发音翻译,在外地人听来很不习惯,例如帅气的球星内马尔(Neymar)、贝克汉姆(Beckham)和梅西(Messi),分别就被译成了怪怪的“尼玛”“碧咸”和“美斯”。不过,内地人觉得这些译名奇怪,是因为不清楚粤语发音。如果用粤语读上面这些译名,就能明白。即以粤语的“碧咸”读Beckham,与英语发音接近,如果用粤语读“贝克汉姆”则非常拗口。大部分外国娱乐、体育明星的名字,在香港的译名都是从粤语,至今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香港影视进入内地,大量香港粤语词汇开始在内地流行,比较普遍的如埋单、搞定、人渣、八卦、卧底、炒鱿鱼、巴士、搞笑、无厘头、炒股、炒楼、按揭、牛市、楼花、外卖、塞车、货柜、垃圾食品、爆冷、创意、芝士、跳槽、卖点、鬼佬等数以百计,不仅在人们日常口语普遍使用,在媒体和书面广泛出现,《现代汉语词典》也收入了许多,说明这种来源于方言(香港粤语)的词汇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内地学者对此有专门的研究。

“埋单”(结账)在内地一般都写成“买单”,而“埋单”原来的出处是,顾客在酒楼入座之后都会获得一张“点心纸”,写明桌号,每上一道点心或菜肴,服务员会在上面画一道杠,顾客将单子交给收银员,收银员将其插入一根竹签上,这个动作叫作“埋单”,“埋”是加起来的意思,埋单就是聚拢单据用于结算。“炒楼”的原意就是炒卖房地产,在香港粤语“炒”字有频繁买进卖出以获利的意思,或来源于炒菜的炒,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很多商品可以“炒”,如炒楼、炒地皮、炒车牌、炒股、炒楼花、炒外汇等等,操作者就是“炒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