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商业航天领域迄今批量化发星数量最多的企业,格思航天以“一箭18星”的形式成功发射两批次共36颗一代互联网卫星。在这里,有一条智能化脉动生产线,每一个工位固定完成特定的操作流程,平板式构型卫星则“快跑”起来,穿梭在不同工位间,以流水线方式完成生产。
卫星能“一片片”入轨
如今,“一箭多星”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线里,但要做到“一次多装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通常是圆柱体或立方体的卫星不同,格思航天的卫星看上去薄薄的。采用这种平板式构型,是为了适应“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发射时,“平板星”可以方便地被堆叠在一起,待火箭达到预定高度,卫星就能“一片片”入轨。
有望每1.5天造颗星
在格思航天卫星工厂,高复杂度、高难度、多技术交叉的卫星变成了流水线产品。12个核心工位上,高精尖自动化设备代替部分人力,专业技术人员专攻精密件组装和品控,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与以往制造一颗卫星需耗时数月不同,格思航天的产能一旦完成爬坡,就能以每1.5天制造一颗卫星的节奏,实现年产300颗卫星。
构建良性产业生态
4月24日,《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发布,明确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人才的高密度、可及性,以及政策的创新性、稳定性,都是上海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后端研发到中端智造再到前端市场,上海都能提供资源支持”。
>>>详见第3版 本报记者 郜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