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召民
国内最早创作榜书大字书法的,恐怕是浙江沙孟海了,1955年,杭州重建灵隐寺正殿,匾额“大雄宝殿”长8米、高3米,每个字均为超一米见方的行楷。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殿重修时,沙老已八十多岁高龄,他要求以行草重写“大雄宝殿”,上海“华联商厦”也是他手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写招牌,我迷上了榜书大字。经原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副部长、黄宾虹先生学生张振维介绍,去杭州求教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我知道,习练榜书不易,必要名师指点。沙老为人和气谦逊,看了我的书法后说,“榜书也叫擘窠大字,古代是写于皇宫庙宇城墙或高山巨川之上,字大力雄,气势压人,所以才会留芳百世。近代榜书进入平常街衢店铺人家,为世人所乐见。我也是学古人的,但无法超前朝,还是要以古为法。”他指点我直接求法古人,但我痴迷沙老的榜书,坚持要学,不能得筋骨,得些皮毛也好!回来以后,开始练习《郑文公》《西狭颂》等古代榜书名帖。中国书法,古有“大字”有“榜书”。宋时黄庭坚说: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成了“大字之祖”。这些“大字”的“祖宗”从尺幅上讲,最大的也不过五十厘米见方。我知道自己学浅性愚,只能晨昏不怠地练习,渐有长进。不久五十厘米以上的大字也写得像模像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湖州商业茂盛,写招牌的店铺也多了起来,知道我会写榜书,纷纷上门求字,如“周生记”“大通桥”“湖州体育运动学校”“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等。
2000年,上海千人唐装盛会现场,我现场书写了五十平方米的“龙”字。2007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南京东路世纪广场现场,榜书“同歌盛世”,在豫园广场榜书“沪湖情浓”。2010年,上海市政协主办元宵晚会,在东视演播厅隆重举行,我用35公斤巨笔现场书写45平方米的“虎”字。
2014年春,接湖州市有关部门告知,沪上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老师正筹办个人书画全国巡展,韩老师在创作一幅数十平方米的“涛声”时,试了几支大笔都不顺心,写不出自己的感觉,想借用我的大笔。第二天,我驱车将大笔送去,还目睹了韩老师大笔书写40平方米“涛声”的精彩过程。
习书六十余载,远去别国他乡也留下墨迹书香,如今和新中国同龄的我仍可操巨笔游走四方,逞书生之气,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