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看李辉的朋友圈,总能看出他羁旅留痕的执着。
午后三点的莫干山竹林深处,他轻轻推开一扇木格窗。山风裹挟着竹叶清香涌入房间,闭眼细听竹海涛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自然音景营造完美。”作为中国重要的酒店行业领军策划师之一,这种近乎苛刻的观察已融入他的职业本能。
如今45岁的李辉,朋友圈里满是天南海北的定位。昨天还在四川深山测量夯土墙的厚度,今天已现身上海徐汇滨江的策展现场。在这里,他期待都市与非遗的交汇,“要让都市人触摸到土地的体温”。他的行走路线可以说正是中国住宿业个性化发展之路,如今,每天,他都会接到大量酒店的邀约,为他们收集灵感,并完成住宿业生态链的搭建。
与大多数住宿从业者不同,李辉是交通大学理工科专业出身。2011年某次欧洲出差,他住进意大利的古堡。当晨光透过古老的窗棂唤醒他时,窗台上陶罐里插着的野薄荷还沾着露水。那种“生活在别处”的感动,就像齿轮突然找到了契合的传动轴。
好的住宿策划师深谙科学、艺术、心理、社会、商业等诸多领域的内核。为测试不同海拔的床垫适应性,李辉曾在三个月内辗转云贵高原到东海之滨;为寻找最适配民宿的香氛,在法属留尼汪岛的香草种植园一住半月。日复一日,他的感官已成为精密仪器:指尖掠过床品便能判断纱支密度,鼻尖轻嗅便知香氛的前中后调是否协调。
比起更多沉迷于“享受”的酒店爱好者,李辉的志向显然更为高远。十年耕耘,随着在这行的不断深入,他渴望在中国构建一个符合高端度假标准的供应链体系。中国的度假产业刚刚起步,很多产品和服务在国内是缺乏的。例如,要找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设计师、设备和服务供应商并不容易。李辉的目标是为中国的度假产业找到和搭建这样一个高标准的供应链。
他曾将四川大山深处的废弃夯土房策划、改造成“活态博物馆”。他向民宿主建议墙面保留竹编夹泥的肌理,庭院地砖嵌着当地收集的宋代瓷片,雨天会显现出古朴的冰裂纹。
文化结合产业的深耕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李辉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创业规模,并招募了热爱酒店的年轻人担任“试睡员”,他们不再简单对标五星级标准,而是着力构建适合中国人体型的床具数据库、研究东方嗅觉偏好的香型图谱,或从《营造法式》中解读空间美学,或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服务流程。
近年来,李辉不断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向乡村沉淀。乡村度假可以为乡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游客的到来不仅为住宿本身带来收入,也能促进当地餐饮、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发展度假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和年轻人回到乡村创业,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活力。年轻人回乡所带来的新观念新理念,对度假产品具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游客对于乡村现状的互动与反馈、艺术的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及商业转化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对在地住宿业高品质度假产品策划引流所产生的正向的“蝴蝶效应”。
当标准化遇见在地化,当国际范邂逅东方美,正是李辉这样的“住宿策划大师们”将一幅更具质感的行业图景在我们面前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