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机器人 做人家 古韵今声谈“煞”字 “顶上功夫”上银幕 鳝丝遇上夜开花 酥香里个沪韵流年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5-05-25

酥香里个沪韵流年

◆ 卢忠雁

当暮色把黄浦江染成金红,那股混着焦糖与猪油香个甜腻,总会悄咪咪溜进鼻头。这独属于高桥松饼个味道,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记忆个闸门。

青石板铺就个高桥老街,总在薄雾里慢慢醒转。老街坊们踢哩踏啦踩着湿漉漉个石板路,看粉墙黛瓦间飘起袅袅炊烟。街角那家百年松饼铺,褪漆个木门上铜环被摸得发亮,一推开“吱呀”声拖得老长,倒像是在叹岁月。店里还是老派模样,木头柜台坑洼不平,褪色个价目表贴在墙上,玻璃橱窗里,金灿灿个松饼摞得齐整,白芝麻星星点点撒在上头,晨光一照,亮得像落进了银河碎星。

做高桥松饼,那是桩顶顶讲究个营生。店里个老师傅们,手掌结着厚茧,指缝里还沾着面粉,几十年如一日守着这门手艺。天不亮透,约莫五点钟,外头还是墨墨黑,他们就忙活开了。河套面粉白得像雪,配上本地黑猪熬个板油,往木盆里一倒,“哗啦哗啦”搅和起来。那板油熬得清亮,透着股天然个荤香,和面粉揉着揉着,面团就变得油润润、软乎乎,跟活过来似个。

要讲迭个馅心,更是门道十足。赤豆非得选东北红小豆,泡上十二个钟头,搁砂锅里慢慢煨。木勺得不停地搅,搅到豆子烂成泥,再加冰糖、猪油接着炒,直炒得满屋子甜香勾人。枣泥用个是金丝小枣,蒸熟去核细细研磨,滴两滴玫瑰露,枣香混着花香,闻着就要馋哭。果仁馅最是热闹,核桃、杏仁、瓜子仁烤得焦香,拌上糖油,咬一口“嘎吱”脆响,香味在嘴里炸开。

包松饼辰光,老师傅们手上像长了眼睛。摊开面皮,挖一大勺滚烫馅心,三两下捏出褶子,再往雕花模子里一按,花纹就清清爽爽印出来了。一排排松饼码在烤盘里,等着进那砖砌个老烤炉。火苗“噼里啪啦”舔着炉壁,透过炉门缝瞧,松饼渐渐鼓起来,表皮泛起诱人个金黄,甜香混着面香,勾得过路个人都走不动道。

小辰光,我最爱趴在松饼铺个窗台上。炉门一开,热气裹着香味“轰”地涌出来,馋得我直咽口水。刚出炉松饼,烫得拿不住,哪里还等得及?一口咬下去,酥皮“簌簌”往下头掉,豆沙馅像绸缎般丝滑,枣泥醇厚带着玫瑰香,果仁馅又脆又香甜。迭个滋味,从舌尖甜到心窝,再闷个天气、再烦个事体,侪烟消云散了。

夏天午后,蝉鸣吵得人发昏。外婆总会用蓝花布包几块松饼,喊我到天井里。竹椅“咯吱咯吱”响,外婆摇着蒲扇,讲老街从前个故事:哪家个阿婆做松饼最拿手,哪个小囡为了偷吃松饼摔了个屁股墩。故事混着松饼香,连同隔壁小囡凑过来分食个欢笑声,都被阳光烤进了记忆里。

辰光跑得太快了。老街个石板路换成了柏油道,老店铺一家家关张。唯有松饼铺还守着老地方,只是传手艺越来越难——老法子做松饼又费工又不赚钱,小年轻都耐不住性子学。好在老师傅们倔得很,非要把这门手艺守住,就像守着老上海个魂灵。

伊拉开始变着法子翻新花样:低糖个松饼讨好了养生个人,木糖醇个版本照顾了怕甜个客;礼盒包装漂漂亮亮,成了体面个伴手礼;还学着在网上卖松饼,把高桥个味道送到天南海北。老师傅们走进学校、社区,手把手教小囡揉面、包馅,讲松饼里藏着个老上海故事。

今朝,再捧起一块高桥松饼,掌心传来个温热,就像握住了童年个温度。那酥酥香香个味道,是刻辣海骨子里个乡愁,是流淌辣血脉里个文化根脉。辣了迭个快得脚不沾地个时代,松饼就像一首老沪剧,唱着往昔个故事,也盼着来日个光景。但愿这股酥香能一直飘下去,飘过一代代上海人个岁月长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