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炽越
夏至一过,天渐渐热了起来。我们小时候,绝大多数家里,大人孩子夏天穿的都是木拖鞋。我们当时穿的木拖鞋,就是一块鞋状的木块上,钉着一条两指多宽的帆布条或铅发丝等。至于,那时木拖鞋为什么风行,我想可能就是价廉的原因吧。
约莫到后弄堂里能冲冷水浴时,木拖鞋吧嗒、吧嗒的声音就在街上响了起来,往往人还未到,木拖鞋的声响就先传了过来。夜里向乘风凉时,有时热得实在吃不消了,就会问爷娘讨几分洋钿,约上两三个小伙伴,拖着木拖鞋,一路“特勒”到东门路长江食品商店,几个人拼一杯刨冰降降温,然后再吧嗒吧嗒走回来。
我们的弄堂离黄浦江不远,暑假里,几个小伙伴常常会去江边的垃圾码头游泳。到了江边,先把木拖鞋扔在水里,人再跳下去,向前游几步,把木拖鞋套在双手,就一路向外游去。有时碰上纠察来“捉”时,穿了木拖鞋跑不快,我们就把木拖鞋攥在手里,赤脚在被晒得滚烫的路面上四处逃窜,回家一看,脚底往往被烫起了水泡,疼得要命。
有一阵,居委会要求各弄堂完成制作砖坯的任务,弄堂里的小伙伴在居民小组长指派下,骑了辆黄鱼车去指定的地方装砖泥。那天,在装了满满一车泥回来的路上,我与另一位小伙伴在后面把车推得飞快,奔跑中,我一只木拖鞋突然一裂为二。我赶忙弯腰拾起裂开的木拖鞋,刚要追上飞驰的黄鱼车,谁知,前面的黄鱼车突然撞到了一位急穿马路的老太太。不一会儿,警车来了,我赤着膊,手里拿着裂开的木拖鞋,在警察的“押送”下,被警车带到了公安局。
幸好我们黄鱼车是“因公”出车的,经居委会打招呼,当天晩上,我们三个人就被“放”出了公安局。路上没一个人开口说话,只听到在闷热的空间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木拖鞋拍打地面的吧嗒声,充塞着我们的双耳。
快走到家门口,我发现,那只已裂开的木拖鞋,还被我捏在手里。我扬手一甩,已分为两爿的木拖鞋,被扔得很远。
后来,随着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色彩缤纷的塑料、海绵等各式漂亮拖鞋,开始进入家庭,粗陋的木拖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