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枫
唐代诗人贺知章,生于公元659年,卒于744年,享年86岁,是唐代诗人中的寿星。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他和包融、张旭、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
天宝初,李白到长安,见到了贺知章。贺见李白文,赞叹道:“子谪仙人也。”于是把自己随身佩带的金龟换酒,和李白终日饮酒为乐。当时在长安,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杜甫曾写过一首别具一格、很有特色的“肖像诗”《饮中八仙歌》,首先就是写这位资深年高的老诗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生动地写出了他旷达、豪放、嗜酒的性格特征。十四至十七句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写出了李白不畏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李白比贺知章要小四十多岁,两人却成了忘年之交。李白写有《对酒忆贺监二首》《送贺宾客归越》。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贺知章官至秘书监,故有贺监之称。李白的七绝《送贺宾客归越》是一首赠别诗。前两句:“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对老友回乡后怡然自得、终日泛舟遨游镜湖的情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贺知章是诗人,也是书法家,尤擅草隶。这首诗的后两句:“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此典出于王羲之写《黄庭经》换山阴道士白鹅的故事,李白借此喻指贺知章的高雅情趣和书法造诣。贺知章回归故乡时,唐玄宗李隆基也曾作五言律诗《送贺知章归四明》,其中有“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句以表示惜别和赞扬。
现存贺知章诗歌二十首,最为著名的为《咏柳》《回乡偶书二首》,均为七绝。《咏柳》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对迎着春风正在透出嫩绿新叶的万枝垂柳是多么形象生动的描绘!《回乡偶书二首》的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几乎家喻户晓,迄今常被人引用。第一、二句写当年离家时,正是风华正茂;今日归来,却已鬓毛稀疏,有不胜沧桑之感。第三、四句从慨叹转而写出饶有趣味、富有戏剧性的场景。儿童的问话,天真而富有生活情趣。古今读者吟诵至此,都会被这有趣的场景所吸引,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第二首通过和亲友的交谈,得知家乡多年来的种种变化,诗人对人事无常不免感慨系之。第三、四句则从人事变迁转而写自然景色。贺知章的故居在绍兴镜湖之畔,虽离家已数十年,但春天镜湖水波依旧,所以会写出“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这“不改”反衬出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情。其实贺知章客居异乡时,他的思念故乡和怀念旧友之情从未间断。他以前所写的《晓发》末联“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就是表达这种深挚的感情。
贺知章写《咏柳》和《回乡偶书二首》是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也是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当我们诵读他这两首朴实无华、毫无雕琢之痕的诗歌时,会被它自然而深邃的意境深深吸引,感佩这位86岁的诗人在人生的边缘竟能写出这样的好诗,留给后人如此宝贵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