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有鱼名叫“一夜情” 萱草花开(剪纸) 阳台梦 粟裕大将:弯弓射日到江南 海的眼睛 出离《拾穗者》
第14版:夜光杯 2025-07-07

出离《拾穗者》

张林华

专程赶赴上海浦东美术馆,观赏奥赛博物馆经典藏品展,心心念念的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郎索瓦·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却意外未能如愿。

这幅经典的画作虽被挂在一个开阔显眼的位置,但它的面前始终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我站在这簇拥的人群外围,借着前面晃动的脑袋与手臂的间隙,才偶尔得窥画作的某个局部断面,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既无意参与拥挤,就只能立等静候,让思绪在此刻随意放飞。

创作于1857年,享有“世界十大名画之一”美誉的油画《拾穗者》,无疑是极其有名的。我相信慕名而来的观众大都会聚焦于画作强大的现实主义表现力:画面整体呈暖色调,沉稳浓郁的红、蓝两块为基本色彩,融于柔和的黄色调子中,使整个画面安静又庄重;画面构图上采用黄金分割率,对画面进行整体安排,三位拾穗农妇均处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使画面和谐均衡。此外,画家刻意夸张前景与后景的比例关系,来强化画面的主题效果。

我率性猜测那些正认真品画的年轻观众,或许极少有人会在意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秋收以后,勤劳的农民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米勒何以会捕捉和表现这样一个节点?恰是因为他于1849年,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在这里过上了农夫生活,也因此找到了丰富满意的创作题材。假如没有对米勒画作背景的了解与深刻内容的解读,对于这一名作的深度欣赏,就只能停留于那些艺术表现手法的品读上,就无法感受米勒将艺术表现的目光,聚焦到田野农作这样的日常生活内容,而对19世纪中叶西方艺坛油画等的主流艺术表现主题与风格,多为上层社会专利,对农民生活多以讽刺形式表现的状况,形成颠覆性的巨大冲击,这无疑是很缺憾的一件事。

当然我没有半点责怪甚至批评的意思,如今人们身处物质丰盈的时代,自然就没有了拾穗劳动这样的生活体验与共情。

相信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们,但凡生长在小城市或者农村,大概率不会欠缺有关拾穗的经历。我们的少年儿童时代,参与拾穗劳动甚至还有两个全然不同的阶段。先是在学校,参与有组织的拾稻穗集体劳动,率性而为身心放松。放学回家之后为家长所迫,又有第二次的拾穗活动,才颇有负担。因为拾的是集体大田里的稻穗,又加上是单独行动,心不免就有些虚。盖因重复打扫战场,故而折腾半天,收效甚微。然而多少可以贴补家中食粮供给的不足,这样的记忆自然深刻难忘,每每无端想起来,总有一种隐隐的痛相伴随。成年以后,偶然听到一首儿歌《拾稻穗》,歌词中有“暮秋虾稻十呀么十成黄,翁媪还学稚稚呀么子忙。俯首弯身拾落穗,颗粒归仓喜洋洋”,竟能将老农拾稻穗时的场景描绘得如此喜悦,我一时心境复杂,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我确信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也是检验作品成色的唯一标准。应该也是米勒画作带来的灵感,法国新浪潮祖母级导演阿涅斯·瓦尔达,采用数字视频方式,拍摄了一部讲述拾荒者故事的纪录片,于2000年7月公映,引起轰动。老太太历时四个月,穿梭法兰西城乡,如实记录了诸如捡拾麦穗的农民、随着潮汐涨落赶海的渔民、翻找废弃食物的流浪者、用废料重塑艺术的创作者等不同身份拾穗者的生活故事。一方面探讨了消费社会中的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关注了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展现了拾荒者们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尊严,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态度。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竟然是一位衣着朴素、容貌整洁的中年人,在清晨5点钟的菜市场,俯身捡起残缺的面包,不露声色地往嘴里塞,完全没有刻意遮蔽的意思。瓦尔达用镜头告诉我们,他居然是一位体面的大学教员。确实内容才是王道!在这位干净、虔诚的“拾穗者”和这样清丽、高尚的主题面前,艺术表现形式自然得退而求次了。

浦东美术馆,我在《拾穗者》画作外滞留了近半小时之久,最终也没能挤到画前。身心分离,不过总体还是没觉得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