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松竹梅玛瑙笔洗鉴赏 仿生瓷·小鸭印泥缸 余献之与浙江首届美术展 古画琴音消夏暑
第16版:民间收藏 2025-08-02

古画琴音消夏暑

郑慕康《桐荫抚琴图》轴

◆ 李笙清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客居荆州,乡愁难抑,辗转难眠,披衣抚琴以解烦忧。这是《七哀诗》其二中的诗句,诗中“抚琴”被古人视为修身养性、寄托心怀的情操象征。

琴棋书画并称“古之四艺”,琴居其首。古人抚琴历史悠久,所用之琴有瑶琴、玉琴、七弦琴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四千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春秋时,晋国上大夫伯牙与楚国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便因抚琴而生。秦汉以降,抚琴之风日盛,瑶琴几乎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随身之物,无论居家、宴客、雅集或旅途,抚琴之趣从未间断。抚琴,既寄寓文人雅士的超凡心境,亦是其凌风傲骨的精神寄托。

古人抚琴是文人画家青睐的题材,历代名家留下诸多传世佳作:或仕女于花前月下抚琴,或隐士于山崖古泉操弦,或高士倦卧琴侧,或伶人于庭宴演奏。悬崖飞瀑、茂林修竹、山间茅舍、高楼亭台,皆可作抚琴之所,赋予抚琴文化丰富内涵。炎炎盛夏,溽暑难耐,古人更以抚琴为纳凉驱暑之法,这类场景在抚琴题材画作中屡见不鲜。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有联:“石壁挂藤通篆意,桐荫滴露聆琴声。”石壁青藤生凉意,梧桐树下听琴音,如清泉润心,尽显古人听琴消暑的惬意。梧桐又名青桐、碧梧等,《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句,赋予其“引凤”的传说。梧桐高大长寿、绿意葱郁、品性高洁,既是皇家园林必栽之树,亦为名人隐士庭院常植之木。盛夏时,其浓荫遮骄阳,树下凉意自生。历代画家多以桐荫入画,如明代画家项德新于“长夏暑盛”时绘《桐荫寄傲图》,自题诗句寄寓对梧桐重荫、清泉驱暑的向往;近现代画家郑慕康亦画过一幅《桐荫抚琴图》,以云雾、梧桐、湖水、枝叶、山岩、石栏及抚琴仕女等布景构图,写实刻画了桐荫下“不生暑”的清凉,简约明了,自然生动,再现古人抚琴纳凉之景。

竹林清幽,是古人避暑及抚琴的佳处。唐代诗人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绘出高士于竹林月下弹琴的闲适。竹里馆,是王维隐居蓝田时的辋川别墅胜景之一,山清水秀、竹林萧萧,明刊《唐诗画谱》中曾以《仿李成笔意》绘之。近现代画家吴熙曾将此意境绘于扇面:山溪绕平渚,浅坡上数竿修竹下,白袍古人盘膝抚琴,神情安详俊逸,尽显“独坐幽篁”之趣。画中修竹多姿,枝叶婆娑,令人生“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之感。盛夏观此画,恍若置身幽竹间,琴声、月光、清风、流水交织,暑气顿消,令人向往古人的山野幽居。

清波潋滟处凉气自生,向来是古人消暑之所。南宋画家夏圭《临流抚琴图》中,古树浓荫下,高士对清波抚琴,气度悠然,全无暑热之苦。松荫亦是抚琴佳地,如元代画家赵孟頫的《松荫会琴图》、朱德润的《林下鸣琴图》皆为此类名作。

此外,芭蕉植株高耸,叶柄粗壮,叶面宽大,纷披如伞,被古人视为炎夏消暑纳凉植物。芭蕉叶下亦为抚琴消暑处,明代画家沈周的《蕉阴琴思图》扇面即绘古人抱琴坐于蕉下之景,其题画诗“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抱琴未须鼓,天地自知音”,简要点出蕉下清凉与抚琴之雅。

盛夏观古人抚琴图,如沐清风、饮甘露,清气四溢,桐荫、竹林之景仿佛驱尽溽热,令人凉意自生、心境净化,油然而生“坐倚松风调素弦”的怀古幽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