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松竹梅玛瑙笔洗鉴赏 仿生瓷·小鸭印泥缸 余献之与浙江首届美术展 古画琴音消夏暑
第16版:民间收藏 2025-08-02

仿生瓷·小鸭印泥缸

仿生瓷摆件小鸭印泥缸

◆原 野

二十多年前一个慵懒的春日,西藏南路与会稽路交界的旧货地摊上,一只巴掌大小的白瓷小鸭突然撞入视线。它在摆满瓷器摆件的木箱里显得格外灵动。我捧在掌心细看,竟找不出一丝瑕疵,便以五十元价格收入囊中。

这只小鸭印泥缸长8.5厘米,宽5.5厘米,高5.5厘米,整体采用方缸圆鸭的构思。鸭身长不过5.5厘米,却精准复现了小鸭的生理特征:圆润的头部无冠无垂,喙长而扁平,躯体前驱昂起,尾脂腺微微隆起。最妙的是鸭眼的处理——瞳孔周围有着淡淡的波纹,当光线掠过缸体时,竟会产生“鸭目流转”的效果。这种设计让我想起《天工开物》中“巧者思之,工者为之”的造物哲学。当印泥缸盛满朱砂时,红白对比间竟让我生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意联想。

鸭纹在中国装饰史上堪称“活化石”。商周时期的玉鸭已显露写实倾向,1987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玉鸭,仅用数道弧线便勾勒出鸭子的丰腴体态,阴刻的眼、翅、足纹虽简却神韵毕现。至隋唐年间,由于“鸭”与“甲”谐音,鸭纹被赋予全新寓意——南京博物院藏唐代三彩鸭尊,鸭首高昂,背负驮盘,正是“一甲及第”的象征表达。

文人墨客对鸭的偏爱更添诗意。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以鸭喻机敏。民间艺术中,鸭纹的吉祥寓意被发挥到极致:双鸭戏水图寓意“夫妻和美”,宝鸭穿莲纹象征“科甲连登”,就连鸭足的蹼膜都被解读为“联结富贵”的符号。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建构,使鸭纹成为最具生命力的传统纹样之一。

过去的二十多年间,这只小鸭始终摆在我的书案上。每当钤印时,看着它绕缸游动的姿态,总会想起《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真谛。

每当访客问起这件藏品,我总会指着鸭眼的水波纹说:“您看,这像不像时光在釉面留下的年轮?”或许这就是收藏的动人魅力——在方寸间,触摸文明的温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