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松竹梅玛瑙洗
◆程 瑞
在文房雅器的收藏中,玛瑙制品以其莹润质地与精巧雕工独树一帜。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松竹梅玛瑙洗,正是此类艺术品的典范之作。它高10.3厘米,以玛瑙为材,匠人依材施艺,融自然纹理与人文意趣于一体,堪称清代玉雕的巅峰之作。
玛瑙自古为“七宝”之一,其质地坚硬、色泽莹润,尤以天然纹理多变著称。这件笔洗选用上等玛瑙雕琢为二连体形,匠人巧妙利用玛瑙的天然色泽分层:绿色部分刻松枝、竹叶和蝙蝠,白色部分雕琢梅花,形成“俏色”工艺的典范。巧雕,亦称“俏色”,需依玉材纹理与色层精心设计,稍有不慎便难以成器,而这件笔洗的松竹梅纹饰疏密有致,蝙蝠灵动其间,足见匠人对材质的深刻理解与高超技艺。
清代匠人推崇“巧思”与“工极”,此作以玛瑙天然色层为画布,以刀代笔,雕琢如绘。造型构思取意“岁寒三友”——松、竹、梅。苏轼曾言:“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松”象征长青不老;“竹”寓君子之风;“梅”喻高洁坚韧。细细观之,玛瑙莹润如脂,绿色部分雕琢的松枝虬曲苍劲,竹叶纤细如剑,其间穿插一只展翼蝙蝠,取“福寿双全”之意;白色玛瑙则刻成朵朵梅花,或含苞待放,或傲然盛开,花瓣层叠分明。整体造型浑然天成,兼具实用与赏玩之妙。
作为文房用具,此作不仅可用于润笔涤墨,更是案头的清供雅物。其造型与纹饰暗合“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传递着古代文人对品格与境界的追求。
这件清代巧雕松竹梅玛瑙洗,既是玛瑙雕刻技艺的巅峰,亦是传统文化中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的凝练。它无声地诉说着匠人的巧思、文人的风骨,以及古人对“天人合一”美学的不懈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