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汉胤
邛海的晨曦,是从天边露出淡墨般的山脉轮廓开启的。随着山峦线条的伸展,睡梦中的邛海,从轻纱般的雾霭中现出了身影。当太阳爬上山巅,沉静的邛海开始浮动起来,一缕一缕的金光,在水面上欢快地跳跃着。站在高处俯望,开阔的水面上,漂浮着蓝天、白云、山影……犹如一幅巨大的镜像,模糊了天地。
这片充满诗情画意的邛海,竟然是大地愤然崛起的一个地理杰作。望着眼前沉静的邛海,不禁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雄奇伟力,创作出了如此壮美的地理景观。
沿着邛海蜿蜒的水岸走去,层层涟漪,缠绵地抚慰着平缓的水岸。侧耳聆听,水波中好像蕴藉着一种缠绵声息,侧耳静听,竟然是富有节奏的历史脚步声。循着那脚步声,仿佛看到了历史中真实的背影。
地处横断山脉东缘的邛海,水面面积其实并不大,但已是四川的第二大淡水湖。然而这片沉静优雅的湖泊,竟然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地壳运动,才形成了今天迷人的水域。得知了邛海的前世今生经历后,再仔细观察,它不仅拥有着独特的地理构造,而且还遗存着山崩地裂的地理痕迹。面对着这片愤然崛起的原始地貌,人们不禁浮想联翩:这片山水的原始风貌又是什么样子呢?
然而,另一个历史事实,更加牵系着我的思绪。这片崛起的蛮荒山地,在漫漫岁月中,竟迎来了起源于北方的古羌人。这支历经艰难困苦跋涉来到这里的古羌人队伍,在见到这片秀美的山水时,情有独钟地停下了迁徙的脚步,在这片高原定居下来,在这里开启了坚韧不拔的生存发展历史。
在这片崇山峻岭的塑造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勇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当民族历史延绵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纪元时,这个勇武剽悍的民族,则以直过民族的身份,跻身于中华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源远流长的澄澈邛海,则始终如一面见证历史的镜子,默默地映照着这个民族筚路蓝缕的历史进程。
回想我认识这个古老民族,则是在刚上小学的1958年。一天,任教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的母亲,带我去观看了由艺术系创作并演出的大型舞剧《凉山巨变》。那时的我,虽然还不能深刻地理解这部舞剧的主题内涵,但剧中生动的人物、独特的民族服装、奔放的民族舞蹈,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或许是观看了这部民族舞剧的原因吧,竟使我的人生轨迹与少数民族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在北京创刊了专门发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刊物《民族文学》,我有幸成为这本少数民族文学刊物的编辑。自此,我的生命轨迹便与少数民族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四十多年的少数民族文学生涯中,我走过了中国广大的民族地区。更多次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置身在热烈奔放的彝族火把节,走进大凉山的彝族村寨,结识了一大批彝族作家、诗人。在与他们的文学交往中,不仅使我深刻地认识了独具特色的彝族古老的文化历史,更与大凉山的彝族作家、诗人结下了深厚的文学友谊。
漫漫岁月中,每次来到西昌,我都会沿着蜿蜒的邛海水岸静静地走去,聆听邛海缠绵涟漪的水声,沉浸在历史岁月中。置身在高处,俯望着沉静的邛海,感觉这片迷人的邛海,就像荡漾在历史时空中的摇篮,摇曳着彝族厚重的过去,诞生着彝族未来的希望……
那情景就像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句:
我们躺在墓地火焰之上/仍然是母亲的影子/在摇篮旁若隐若现/从摇篮到坟墓/只有母亲的手/还紧紧地牵着我们/从摇篮到坟墓/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就是母亲的摇篮曲/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别的声音/能比她的吟唱/更要动人/更要美好……
这片蕴藉着古老彝族梦想的邛海,始终在默默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