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引起了不少关注:每天只喝一杯含有人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38%。
超市里,越来越多标着“零糖零卡”的饮料,打着“健康”“适合减肥”的旗号,成了很多人替代含糖饮料的首选。
那么,被大家追捧的“无糖”饮料,到底对我们身体的糖代谢有啥影响?是不是只要“无糖”,就可以随便喝呢?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吴鸿医生介绍,像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这些人造甜味剂,是一类能带来甜味但几乎不产生热量的化学物质。它们比蔗糖甜几十倍甚至甜几千倍,只要加一点点,就能让饮料有浓浓的甜味,这也是它们被广泛用在“无糖饮料”里的原因。一开始把甜味剂加到食品里,就是想既满足大家对“甜”的喜好,又能让人少摄入点热量,从而降低肥胖、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从热量角度看,甜味剂确实比蔗糖“友好”——一罐330毫升的含糖可乐约含140千卡热量,相当于35克蔗糖;而同等容量的无糖可乐,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问题在于,人体对“甜味”的感知并非简单的热量计算。
“大脑的味觉中枢接收到甜味信号后,会本能地期待热量摄入,就像听到‘开饭铃’会分泌唾液一样。”吴医生解释,当甜味剂提供了强烈的甜味,即便没有带来相应的葡萄糖,身体的代谢调节机制也依然照常启动,胰岛细胞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以应对“预期中的糖分”——长此以往,将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诱导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此外,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而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干扰葡萄糖代谢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法国的一项研究纳入108643例参与者,通过收集独特的详细膳食暴露数据,表明日常消费的食品添加剂的摄入与多种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存在关联。该研究表明,含有甜味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的混合物与较高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不过,也有研究给出不同视角:甜味剂可能是“减重维持小帮手”。2024年欧洲肥胖症大会上,一项为期一年的研究显示:无热量/低热量甜味剂能帮成年人在快速减肥后,至少一年内维持体重,降低对甜食的渴望、提高幸福感,且不会增加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项研究中,超重或肥胖的人在成功减重5%后,分成两组:一组用甜味剂,一组用普通糖(不能吃含甜味剂的食物)。6个月后,用甜味剂的人外出就餐时对饮食更满意,积极情绪更多,对甜食的渴望更低;而用普通糖的人更爱吃甜食。
所以,非糖甜味剂到底有益还是有害?不能凭一两个研究下结论,得辩证看。不同状态下,它的作用可能不同。而且目前研究设计、方法不同,结论也有差异,还缺乏长期影响的证据,需要更多长期研究来明确。
吴医生说,与其纠结好坏,不如认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用把甜味剂当“毒药”,偶尔喝一次不用焦虑;但也别把它当“健康替代品”长期依赖。真正的健康,源于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良好生活习惯,而不是靠某一种“零糖”饮料。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