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是超大型城市解决现有土地资源紧张、新增公共绿地成本极高的治理智慧。如何让开放共享之路更规范、更高效、更高质?记者获悉,由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主编的《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设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这也是全国首个关于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的地方标准。
开放形式可多样化
《标准》对于单位附属绿地开放的基本规定、开放选址、规划设计、绿地边界、硬质铺装、设施设置、植物配置、施工验收等进行了规范。比如在选址方面,绿地应不影响单位正常运行、使用功能和安全管理,宜临街或与主要道路有路径连通。涉及保密、安全等特殊要求的或具有潜在污染的单位附属绿地不宜开放。
在开放方式上,各单位可根据现状和周边需求,选择全域开放、退界开放、分时开放等不同形式,尽可能平衡公众需求及单位实际情况。
在绿地边界、出入口、活动场地等方面,明确临街围墙“能低尽低,能透尽透”,出入口设置应考虑临近公交场站、地铁出入口等,方便人员通行。同时,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米。活动场地不应设置在邻近单位办公区域,应安排在背风向阳处,结合廊架、座椅等配置充足设施。夜间开放共享的绿地应设置照明设施。
融合绿地原有特色
《标准》对于植物配置提出更细致的要求。比如新建绿地以适宜的乡土植物为主进行选择,兼顾适生的新优植物。已建绿地如果原来风格较突出,宜保留原有植物主题及布局特点,适当增加观赏性高的植物。“《标准》并不推荐一块绿地全部重新建,而是希望融合原有的特色、树种,根据单位的形象和主题去设计,并在园路规划时避让大型乔木,让大树留在原来的‘家’中。”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在闵行区政府单位附属绿地的开放过程中,就很好地遵循了标准的要求,保留了多棵生长了数十年的大型乔木。
此外,开放绿地中的集中绿地面积应超过300平方米。“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块集中绿地供休憩,如果仅仅是建筑周围的条带状绿篱,不能算可赏的景观。”该负责人表示。
一批项目获得好评
据悉,该《标准》是对于之前出台的《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实施办法(暂行)》《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等一系列政策与技术文件的细化,在全国范围内为相关领域的首部地方性标准。下一步,市级相关部门将对各区绿化管理部门、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标准的宣贯。
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是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入推进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2020年起,全市开展排摸、调研、试点。2022年,市绿化市容局与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截至7月底,全市已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个,改造成口袋公园47个。吴兴花园、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上海辞书出版社、奉贤区政府、大润发薇花园、商飞总部、医工院、闵行区政府等一批典型项目都取得了良好效应,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