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50万份清凉饮品送户外工作者 水乐园 寻清凉 国产纯牛奶将禁用复原乳 效果堪比“不吃药的治疗”?
第5版:上海新闻 2025-08-07

效果堪比“不吃药的治疗”?

针对多种慢性病,多科室开出“量身定做”运动处方

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在这个倡导运动的日子里,一种特殊的“处方”正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青睐——运动处方。无须付费,却能对多种慢性病起到治疗效果,是被医学证实的低成本健康干预手段。但这些“运动处方”不是瞎练的!本报记者采访多家医院的医生,他们说,运动处方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量身定做”的,效果堪比“不吃药的治疗”。

“修复处方”

腰肌劳损专属

开方医生:岳阳医院推拿科孙武权主任医师

病例:丁女士,32岁,久坐办公族,最近总觉得腰像“断了一样”,弯不下,也直不起——医生说这是腰肌劳损,核心肌群太弱了。

■ 运动处方

针对腰肌劳损,核心在于锻炼核心肌群(含腰背肌和腹肌)的力量。

改良版小燕飞:俯卧位,腹部垫一个枕头,身体略弯,双下肢后抬,高度以大腿前侧刚离开床面为宜;抬起后持续数秒,再缓慢放下,5—10次为一组,每天两次,每次1—2组,逐步增加。若刚开始无法双腿同时抬,可先练单腿后抬,或只抬上半身。需注意:传统小燕飞是上下半身同时后翘,若后伸角度偏大,易造成关节突关节撞击、损伤,不适合年纪偏大、腰椎管狭窄、腰椎前移、骨盆前倾的患者。

腹肌锻炼可练仰卧抬腿:仰卧位,双下肢同时上抬,角度控制在30度左右,不宜超45度;抬起后持续数秒,放下再做,5—10次为一组,每天两次,每次1—2组,逐步增加。

“控糖处方”

血糖高别怕

开方医生: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乔洁主任医师、陈颖超主治医师

病例:王女士,55岁,天天按时吃药,血糖还是忽高忽低——内分泌科医生说:“光‘管住嘴’不够,还得‘迈开腿’烧脂肪!”

■ 运动处方

推荐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车、游泳等)与抗阻运动(如举哑铃、俯卧撑、划船机等)结合。

有氧运动能改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血压、血脂,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抗阻运动在改善患者力量、骨密度及骨骼肌质量等方面效果明显。两者结合控糖效果更佳,还能提升心肺功能与肌力。

儿童和青少年T2DM:推荐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含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及骨骼强化活动。

成年T2DM:每周至少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根据身体耐受度,宜多不宜少;此外,每周至少2天进行中等强度以上抗阻运动。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也是改善灵活性和平衡性的好选择。

需注意:血糖控制不佳时别运动;打胰岛素、吃促泌剂者,运动前测血糖,防低血糖。

“稳压处方”

血压高别愁

开方医生: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韩文正副主任医师

病例:李先生,60岁,血压总在140/90徘徊(一级高血压),不想一直吃药——心内科医生说:“每天动一动,血压稳一稳。”

■ 运动处方

可选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以能坚持的项目为宜。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起初可分段运动(如每天3次各10分钟),适应后逐步增加时长。

强度上,以运动时稍喘但能正常说话为宜(心率=220-年龄,控制在50%—70%区间)。

需注意:运动前后测血压,若收缩压超180mmHg,或有头晕、胸闷,应暂停运动;避免剧烈或突发运动,注意防寒防暑。

医生还会结合患者体重、基础代谢、并发症情况,定期评估运动效果并调整方案,帮助患者安全、有效、长期通过运动控压,减少药物依赖,提升生活质量。

“强骨处方”

骨质疏松防骨折

开方医生:华东医院骨质疏松科洪维主任医师

病例:刘阿姨,70岁,最近总觉得腿软,怕摔跤——骨质疏松科医生说:“练对了,骨头能变‘结实’,平衡好了也不容易摔。”

■ 运动处方

激活骨骼:每周5天,每次30分钟慢跑、快走(每天6000—8000步,步速100—120步/分,步子稍大),或跳舞、健身操。

强壮肌肉:靠墙俯卧撑(每组10次,每次5组),提踵运动(每组10次,每天10分钟),举小哑铃(2—5公斤,因人而异,举臂每组5—10次,每次3—5组)。

平衡防跌倒:扶墙单腿站(可闭眼增难度,每次保持1—2分钟,每天5—10分钟),不倒翁(手扶椅背,重心在脚后跟与脚尖间反复转移,每次10组,每天5次);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能有效改善平衡能力。

老年骨松人群应避开快速跳跃、扭转、前屈弯腰、过度负重等高风险动作;锻炼前做好热身,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快乐处方”

抑郁症管用

开方医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乔颖主任医师

病例:小王,32岁,最近总提不起劲,对生活失去兴趣,诊断为抑郁症——精神科医生说:“试试把运动当‘快乐魔法’,比躺着发呆管用。”

■ 运动处方

首选“快乐激素制造机”——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即可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五羟色胺、内啡肽等让人开心的化学物质。若觉得难启动,可先告诉自己“就运动5分钟”,往往能打破惰性。

“进阶版”:每周一三五做有氧运动,每周二四练力量(用哑铃或弹力带),既能改善心情,还能悄悄变瘦。特别推荐易紧张焦虑者试试“心灵SPA”运动,如瑜伽、太极(结合呼吸练习或肌肉放松),像给心灵做按摩般舒缓压力。

还有“社交型运动”:和朋友打球、爬山,甚至一起种花——动起来+聊天,情绪值拉满。

记住运动治疗抑郁症的三大“黄金法则”:动起来就好、坚持很重要、专业治疗不可少。

“成长处方”

矮胖儿的福音

开方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内分泌科裴舟副主任医师

病例:欣欣,11岁,体重超同龄人20斤,还比同学矮半头——儿内分泌科医生说:“动对了,既能瘦下来,还能帮着长个子。”

■ 运动处方

建议三类运动搭配进行:有氧运动+抗阻力运动+柔韧性运动。每周运动4—5次,每次30分钟—1小时。

有氧运动:原地小步跑—匀速慢跑,原地慢速高抬腿—行进间快速高抬腿,左右折返跑—前后折返跑,原地小碎步—行进间小碎步,波比跳。

抗阻力运动:俯卧撑、直腿爬行、曲腿爬行、平板支撑、仰卧起坐、仰卧举腿、半蹲、半蹲跳、深蹲、深蹲跳、正弓步、侧弓步。

柔韧性运动:拉伸至轻度不适但能坚持30秒为宜。

运动量需循序渐进,忌大强度运动。体重较大时可从游泳、椭圆机等开始,避免关节损伤;待体重下降后,再逐步尝试其他运动形式。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