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一场特别的新书发布会——“中国方舟往事:《到中国去》重回历史现场的对话”,在虹口区长阳路上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办。长篇小说《到中国去》揭秘了一段真实历史,在上世纪法西斯肆虐的年代,两位奥地利籍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随后投身中国抗战,分别加入新四军、八路军,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作者方丽娜表示,该小说的出版,将有助于中国人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时为上海救助犹太难民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到中国去》是由旅奥地利作家方丽娜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基于真实历史人物创作,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医生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身为犹太人被纳粹迫害,在时任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帮助下从维也纳逃到上海,继而奔赴各地投身抗战的故事。他们在盐城救治新四军伤患,在延安建立卫生学校、研制青霉素,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被称为“奥地利的白求恩”。小说以国际友人视角讲述1939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岁月,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抗争和牺牲,展示了中国在“二战”历史中的凝聚力和特殊重要作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作出了文学层面的深刻诠释。
发布会现场,方丽娜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契机和历程。上个世纪末,方丽娜前往欧洲求学时,通过华文媒体偶然了解到罗生特和傅莱两位奥地利医生的故事。得知在纳粹统治时期,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顶着压力给他们发放了生命签证,才让他们能够远渡重洋到上海逃生。这段故事对于当时的方丽娜和很多侨胞都比较陌生,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让她深受感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这就是她创作这部小说的初心。
陈俭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创始馆长。他介绍道,为了让“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避难这段往事得到真实、客观、珍重的留存,从2007年建馆之后,他和团队始终致力于搜集文物、挖掘和还原历史。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纪念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物、照片、文献藏品,形成了完整的展陈框架,包括难民如何来华,如何在上海生活,后来又如何离开上海,到现在和上海又保持着怎样的联系。
陈俭也是小说《到中国去》的第一批读者,他用“真真切切,恍恍惚惚”八个字来形容他的阅读体验。小说在一些历史细节上的真实程度令他惊叹。据他介绍,纪念馆为罗生特、傅莱开辟了专门的展厅,还竖立了雕像,因为他们二人是来沪犹太难民的杰出代表。陈馆长认为,他们带着崇高的理想,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他们身上体现了人类对和平生活的共同追求,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