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自华
我从未想过,一场音乐会最动人的部分,竟是那些背影。
年初“第十六届爱在城市关爱自闭症音乐会”给了我一次全新的观演体验。E区5排2座,这个位置让我看到的几乎全是背影。当“天使知音沙龙”的孩子走上舞台时,从背后看去,他们与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男孩们穿着整齐的小西装,女孩们扎着精神的马尾辫。但当长笛和小号的声音响起,我才知道这是一群自闭症儿童的演出。
进入演奏环节,钢琴演奏家孔祥东和“天使”陈正桐四手联奏《培尔金特第一组曲》,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联手合作。演奏毕,两人击掌,互相拥抱。“天使”们的表演并非完美无缺。从背后看去,他们的动作常常不协调,上台时甚至有人突然回过头来做鬼脸。有个小男孩一直把手背在身后,手指不停地扭动,像是在进行某种只有他自己理解的游戏。这些在常规演出中会被视为失误的细节,此刻却显得如此珍贵——那是未被社会规则“驯化”的纯真和真实。
我悄悄掏出手机,想记录下这些难得一见的“幕后”画面。但当我调好焦距,“天使”们已经恢复了“演出状态”,背影又变得规规矩矩。经常去“天使”做志愿者的文友宜娟告诉我,为了让他们学会简单的鞠躬动作,志愿者们可能要重复演示上百次;为了让孩子记住一段旋律,老师们要分解成无数个小节反复练习。这些付出不会出现在节目单上,就像此刻,我只能看到舞台上那些忙碌的背影——帮孩子整理衣领的,悄悄递上水杯的,在角落打着手势提示的……指挥家曹鹏的到场将气氛推向了高潮。他拿起指挥棒,随着右手的挥舞,一阵激昂的声音响了起来,乐团奏响了两首交响乐——小号三重奏《号手的假日》和《雷电波尔卡》。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时,观众席上有人开始轻声跟唱。剧场的灯光暗了下来,有人将手机的手电筒打开,一个,两个,顿时,很多人都打开了手机,在晃动,剧场的四面都亮起了灯光,转眼间,整个剧场聚集了星星点点的光。
演出结束,掌声经久不息。当我将目光移向舞台两侧,那些正在收拾乐器的、指挥“天使”排队的志愿者,依然只留给我一个个匆匆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