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今天起,为古埃及文明大展不眠 纸页里的温情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5-08-11

纸页里的温情

读者与编者共同编制《英汉大词典》(第3版)

主编的小纸条

扫码看读者与编者的编制交流

在全球信息爆炸的时代,纸质词典的存在苍白无力了吗?在本届上海书展上重点推出的《英汉大词典》(第3版)是这样回答的。

革新融众智

《英汉大词典》系我国首部独立自主研编的大型英汉双语工具书,第三版修订词条占比近30%,收录条目约25万,坚持“查得率优先”原则,全面覆盖英语语词与百科门类。其革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秉承“订严补慎,填平补齐”的修订理念,全面勘校和升级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大量增补如“官窑”(Guan ware)、“敦煌学”(Dunhuangology)等与传统文化、传统经典、中国叙事相关的词条与例证,为“表达中国、融通世界”助力。

值得称道的是,《英汉大词典》(第3版)推出了“读者融入计划”,让许多读者也参与到编纂过程中。“读者融入计划”是以陆谷孙先生“interested individual(有兴趣于此道的个体)”的理念为基础,经《英汉大词典》第3版主编朱绩崧博士发展成形,并由英汉大词典编纂处长期执行的一种新型编纂模式。在“读者融入计划”中贡献最大、起到核心作用的,是专门组建的读者微信群。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阅历,使得所提供的语料来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比如《英汉大词典》(第3版)在植物学定名方面修订的cumin(枯茗,孜然芹);医学方面收录的euglyc(a)emia(正常血糖水平);社会文化现象中收录的cancel culture(取关文化,取消文化);日常生活中收录的atomic habit(原子习惯)、修订的high tea和low tea;收录美国、加拿大特有的Amber Alert(安珀警报系统;安珀警报),Canute条内补充的“民间传说中曾于岸边令海水退去却不成,后用之喻指人能力有限”;offence条内收录的口语例证“On what offence?(凭什么?)”等等,都源自他们在群内提供的线索。

纸条载匠心

重度纸质爱好者朱绩崧随时随地地记录,为此积累了密密麻麻的一卷卷小纸条,统统保管在出版社。热敏纸正面淡淡痕迹依稀可见,凭此判断这是收银条,背面是朱绩崧随手记下的想法。“纸质更能让我专注。”朱绩崧说,“日本电影《编舟记》里男主角用本子记日常灵感,但本子不适合我。我思路比较乱,变来变去,收银条这样的废纸更适合我。”纸条上确实捕捉到了朱绩崧的思路飞扬,譬如最近去塔尔寺,他会记下“酥油花”,停车,他会记下母子车位,“高速路既然有ETC,那么MTC(人工收费)会不会也有这个词呢?”最鲜活的语料就在生活中。

主编了《英汉大词典》第一、第二版的复旦大学英语系教授陆谷孙也是朱绩崧的老师,他希望《英汉大词典》(第3版)能更加“色彩斑斓”。第三版这样的词典编纂方式,其选词、选例范围都要比《牛津英语大词典》第一、第二版大得多,《牛津英语大词典》第一、第二版偏重经典,很少收录广告,对口语素材极其谨慎。前两版《英汉大词典》编撰过程中留下的物理痕迹有收集语料的几十万张卡片,数千页书稿,不计其数的校样中随处可见的修改标记,到了第三版,就成为一卷卷见证读者与编者交流的小纸条。“小纸条上一般还会有书名、记录时间等信息。编辑收到后核对、查证纸条内容,若有疑问,再和朱老师商量确认。”英汉大词典编纂处主任助理、《英汉大词典》(第3版)责任编辑朱文慧说。

无名蕴热忱

“读者融入计划”并不是单维度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无论是线下的编读往来、对话交流、沟通咨询,还是线上的编读互动、社交媒体运营等等,都是这一计划的组成部分。仅就线上的“读者融入计划”而言,通过公众号“时代的句变”、“魔都晨曦来临”(Shanghai Morning Herald)和多个微信群的运营,先后参与的社群用户超过了1万人,这是“读者融入计划”坚实的群众基础。

但“融入”的读者中,并非时刻与具体的大词典编辑人员产生紧密的联系。“融入”的读者来自各行各业,具备各自的专长,会在编辑人员需要帮助,需要行业经验来解惑时,主动向编辑伸出援手。他们关心着词典,为能够参与到词典的编撰点滴而开心鼓舞。

这些热心读者值得钦佩,“现在新版词典上收录的志愿者名单,并不是完整的名单。一些更活跃、贡献较多的成员,反而不愿意署名,工作人员为此反复联系确认,他们也不愿意接受采访。”朱绩崧说。然而,这恰恰验证了《英汉大词典》的意义,它的编纂牵动了广大读者的心,他们愿意为之奉献满腔热忱,不计名利得失,“累土不辍,丘山崇成”。

书展历来是大型工具书面向公众的首秀场,今年上海书展上海译文出版社展位将特别设立《英汉大词典》专属打卡墙招募荣誉读者,扫码回答趣味问题即可赢取“荣誉读者卡”享受折上立减优惠券和包邮到家的服务,欢迎读者前来体验。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