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夏日胃口差?中医教你吃对解“苦夏” 科学佩戴近视眼镜益处多多 激光治疗循序渐进淡化“咖啡斑” 50岁以上及慢性病群体带状疱疹得病风险更高
第16版:康健园 2025-08-11

50岁以上及慢性病群体带状疱疹得病风险更高

扫码看专家科普短片

自从今夏多起“蛇出没”“蛇伤人”事件发生以来,公众的神经高度紧绷,各类防蛇指南、驱蛇攻略层出不穷。然而有一种“蛇”,它不躲在草丛灌木中,而是潜伏在人们身体里,并且可能默默潜伏半生,一朝让人痛不欲生——它就是有“蛇缠腰”之称的带状疱疹。

揭开“蛇缠腰”的真面目

带状疱疹发作时的典型特征是沿着神经分布的皮疹,会形成一条条飘带形状的水疱,因此老百姓用“蛇缠腰”这样更形象的名字来称呼它。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介绍,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人体初次感染这种病毒时,通常会诱发水痘。但水痘痊愈后,并不意味着病毒完全清除了,它可能潜伏在人体的神经节中。

正如草丛中的毒蛇会伺机而动,带状疱疹瞄准的是人体免疫力下降的“时机”。对此,樊碧发教授指出,50岁是一个分界线,一旦年过五十,免疫防线就会明显“松动”,继而压制不住病毒,带状疱疹就可能发作。

一朝被“蛇”咬,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剧烈而漫长的疼痛。患者会形容带状疱疹的疼痛如刀割、电击,像皮肤被撕开一般,“要命地疼”。其中,约5%—30%的患者还会遭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延绵不绝,可能持续数月到数年,甚至有患者疼了40多年,可以说大半辈子都在跟疼痛作斗争。

带状疱疹亟需重视的另一大原因,是其广泛的影响范围。数据显示,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我国是人口大国,又面临老龄化趋势,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会得带状疱疹,这是相当庞大的群体。

慢性病人群需加强防范

大多数慢性病患者存在免疫力下降的问题,他们更容易被带状疱疹“趁虚而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霍勇教授表示,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越来越庞大,长期带病生存的情况非常普遍。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抵抗力相对更弱,更容易被病毒趁虚而入,患带状疱疹的风险自然也更高。临床病例也印证了这一点,曾经有一位50多岁的患者,做完心脏搭桥后原本生活已恢复如常,有一天突然感觉左胸到后背疼痛难忍,一度以为心脏又犯病了,急忙来就诊才发现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也可能让慢性病人群原有的疾病进一步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一旦得了带状疱疹,不仅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也会让血管里的斑块变得不稳定;再加上疼痛和焦虑的刺激,更容易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同样作为常见的慢性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相比一般人最高可高出60%。罹患带状疱疹后,患者还会进一步面临血糖管理困难、住院治疗风险升高等难题。保护慢性病患者,让他们尽可能避免发生带状疱疹,是非常重要的。

主动把握先机胜于治疗

针对50岁以上,尤其是既往有各种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而言,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带状疱疹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人群的循证医学证据都有相似的结论,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病人群通过疫苗接种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这是一个高性价比的措施。以心血管疾病为例,除了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大部分人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是可以接种带状疱疹这类疫苗的。

做好预防的前提是将主动健康的意识在人群中打好基础。霍勇教授强调,主动健康,首先在于积极的心态,每个人承担起自己的健康责任,关注相关指标,但也别因一时的血压、血糖升高而惶惶不可终日。人人建立科学观念,慢性病人群需要注意“同防同治”。关键在于听从医生的建议,双方配合,才能更好地去预防、去治疗、去管理。

社会广泛认知的提升不在于一朝一夕。对此,樊碧发教授认为,从公卫部门到基层社区,从医生到媒体,各方在普及主动健康理念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只有把科学的认知贯穿在疾病防控的各个阶段,让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最终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乔闳 图 IC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