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家+书屋”落户喀什古城 实施271个项目援疆 选派388名专家赴疆 集聚小剧场魅力  激发星空间活力
第2版:要闻 2025-08-11
每个周末,一群音乐剧迷和话剧爱好者喜欢奔赴这个“新空间”,感受戏剧魅力,再相约去吃个夜宵、小酌一杯

集聚小剧场魅力 激发星空间活力

“星空间”前排队的戏迷

周六,位于汉口路650号的亚洲大厦,聚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剧迷,有的是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的铁杆粉丝,看了好多遍也不厌倦,因为不同的“卡司”,就会有不同的观剧体验;有的来打卡《#0528》,看看即将去韩国演出的中国原创音乐剧有何魅力。

1.5公里外,南京东路街道广场驿党群服务中心的一楼会议室,一群戏剧爱好者齐聚一堂,参加“素人戏剧工坊”,以电影《少年的你》片段为蓝本来学习表演、切磋演技……

这几乎是每个周六都会上演的画面。从观影到表演,戏剧的种子播撒在一个又一个新空间里;当观众手持票根,排队与演员互动,再相约去周边的餐馆酒吧吃夜宵、小酌一杯,这个融合了物理空间、文化符号与产业动能的“新空间”,已成为了解上海城市文化的密码。

点亮音乐剧群落“星空间”

上周六,在亚洲大厦、大世界、第一百货、世茂广场,同步上演了24部剧。这里面有写字楼、历史保护建筑、商业综合体。对剧场运营方——星空间创始人阮豪来说,故事的开头源自一项突破性政策。

2018年,上海提出打造“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2019年,首推《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满足演出场次每年不低于50场等指标,便可将写字楼、商场、园区的非标准剧场转换为“演艺新空间”。经营传统大剧院出身的阮豪看到了写字楼变身驻演小剧场的可能性。

“很多剧场散落分布在各个区,剧迷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转场交通上,对于许多游客剧迷来说十分可惜,有没有可能让一些小剧场、中剧场、大剧场聚在一起?我们想做的既不是传统剧院,也不是娱乐场所、多功能厅,而是所有的创作都要根据场地来做规划。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创作其实是处于巨大的不安全感中。新政策的出台直接催生了星空间。”

阮豪团队本就是亚洲大厦的物业管理方,亚洲大厦顺理成章成为“演艺新空间”的主阵地。“我们想以亚洲大厦为中心,打造小剧场音乐剧群落‘星空间’。落实到每个空间的设置、审批、运营,主管部门几乎是做到了一事一议。拿审批来说,不是办好营业执照就高枕无忧了,我们的每一场演出都有批文,如果剧本、演员有调整,都要报批,这对审核要求非常高。”阮豪介绍,审核都是动态沟通,从剧本初创阶段审看、实时跟进、到督促最终版及时送审报批,整个过程都非常高效。“我们一年有上万场演出,这种审核模式对我们帮助非常大,为企业实实在在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阮豪认为,运营星空间的舒心、省心之处,是主管部门无事不扰、有事随时沟通的工作作风。“我们运营5年来,一次协调会也没开过,有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根本没必要用开会的方式来推进。”

如今,一个个“星空间”顺势生长,在孵化本土音乐剧IP的同时,打造“观演—消费—社交”一体化体验,成为演艺产业的孵化器。“我们已经有4部原创剧走到了海外;也因为有了这样的载体,一个剧可能一年能演三四百场。”

让更多新空间走出街区

“这是星空间1号,亚洲大厦4层,正在演《阿波罗尼亚》;这是星空间3号,亚洲大厦的5层,正在演《被忽略的姓名》和《#0528》,进门右转的方寸剧场正在演《去你的夏天》……”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星空间的各个剧场,空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相同点是沉浸感。比如,在《阿波罗尼亚》中,吧台是演员表演的舞台,观众就坐在吧台边点一杯以剧中人物命名的啤酒,边喝边看。采访当天,一个剧团正在创排全新原创剧目《雕塑》。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往剧场搬道具——一个大号人物头像雕塑。

“道具有大有小,有的很高,有的很宽,大多是不规则的。如果让演艺空间开进商业综合体,牵涉到很多细节。”阮豪介绍,今年9月,星空间即将落地新天地,计划打造3000平方米的演艺空间,剧目落地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了街道和业主方瑞安集团的支持。

做剧场是重资产投入,做一部剧的时间以年计,长则两三年,前置成本很高。“在政府主导打造的演艺集群中,大企业也给了我们有力支持。比如,舞美道具进场拼装部分非常复杂,对剧场从业者来说,他感受营商环境最直接的体现可能就是,道具进场是否顺利。”阮豪介绍,目前已初步敲定五六部原创剧在新天地登场。

“我们和业主方沟通了无数细节,充分感受到他们对创作内容的支持和尊重。这跟演艺大世界整体打造的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希望团队能在上海打造100个星空间,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也让更多优秀的演艺人才集聚上海。

小微剧社进入社区成常态

当音乐剧迷拖着行李奔赴星空间时,一群小伙伴从上海各处集聚到南京东路广场驿党群服务中心。每周六下午,都市原点剧社都会在这里排练。这是一个坚持了19年的公益社团,是一群戏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我们此前是没有固定场所来排戏的,过去在仓库、剧团人员的家里甚至是酒店房间里,都排过。但受限于场地,很多想排的剧、想做的一些活动都没有机会呈现。听说南京东路街道正在建设演艺大世界·共享服务空间,我们就立刻向街道寻求帮助。”负责人之一赵康巍介绍,都市原点剧社很快成了共享服务空间的首批受益者。“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会议室,也有剧场功能,最多能容纳200人,很适合我们这样的小微剧社。”

今年3月底,剧社创排的原创剧目《花季少女李飞飞失踪案》在共享服务空间首次公演。“200多个位置座无虚席,演员没有妆造,统一穿着黑色T恤演出,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社区观众给我们的反馈非常好。”

接下来的每个周六,原点剧社都在共享空间举办戏剧工作坊,戏剧爱好者只要报名就能参加活动。“我们接下来想在街道的指导下办一个社区戏剧节,到福州路的上海书城去演,让更多人感受戏剧的魅力。”

共享服务空间的运营者也是星空间。阮豪介绍,这些共享空间不仅能成为“家门口的剧院”,满足演艺企业和个人从创作到展示的全过程需求,还能提供部分孵化资金和创业指导服务,为新兴文化企业、青年艺术家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指导。

从星空间到共享服务空间,大大小小的演艺空间对那些初创团队、实验性作品、年轻创作者而言,既是土壤,也是孵化器。它的价值不在于单纯提供演出场地,而在于构建一套能让“种子”生根、发芽、结果的生态体系。

从创意种子、零星的“幼苗”,到连成一片多元共生的“演艺森林”,这正是黄浦区打造世界级演艺街区的核心要义。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