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万体馆50岁了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5-08-11
在白玉兰国际音乐节,他们奏响不老乐章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这两天,2025年白玉兰国际音乐节正在上海举行。聚光灯下,九成都是孩子们稚嫩的面庞,而在这片青春海洋中,多支平均年龄超60岁的成年人乐团格外亮眼。他们带着岁月沉淀的从容,奏响对音乐的热爱。他们以数十年如一日对音乐的执着,让年轻的音乐爱好者看到——热爱无关年龄,追梦永远不晚。

舞台上,新世纪乐团木管五重奏让评委眼前一亮。原创《水乡协奏曲》的长笛如薄雾轻拂,双簧管似晚钟悠远,单簧管兼具流水与月影之妙,巴松管若石巷回响,圆号温润如夜色……这首曲子的创作者、73岁的卢钟鸣说:“西洋乐器,也可以很民族很江南。”

12年前,他们因音乐结缘,乐团取名“新世纪”,寓意年岁再长,追梦也要从零开始。他们的排练场地以长宁仙霞路、安龙路为中心,好几位成员要横穿半个上海赶来,盛夏三十八九摄氏度高温,两小时车程也无人抱怨。

乐团里有两句看似矛盾的话:“我们是来玩儿的”,是说不计较座位安排等小事,保持轻松心态;“我们不是来玩的”,则是对专业的较真——管乐演奏要求每人达到独奏水平,一练就是六七个小时,他们却乐在其中。

此次音乐节上,上海老年大学长笛团的7位演奏者也圆梦登上了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当他们奏响经典的巴洛克乐曲时,没人能想到他们曾是被长笛难倒的“初学者”。

说起来,他们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与长笛有关的梦:王子玟因范晓萱爱上长笛的优雅;刘聪被陈逸飞《吹长笛的女人》中的沉静打动;郑热血在阁楼听唱片时埋下种子,2014年看到女儿闲置的长笛,在老年大学重启梦想;潘金凤为弥补儿时遗憾,退休后一头扎进长笛世界……

当老师推荐他们参加白玉兰音乐节时,那句“你们会是亮点”的肯定,让他们决心“来真的”。每个人一站两小时,无指挥状态熟记声部,凭练习建立集体节奏感,从上台双腿发抖到享受舞台,音乐让他们蜕变。

当25位来自宁波的东海萨克斯乐团乐手走上舞台(见下图),评委姚复鸣听说他们用18年的时间,让萨克斯声传到了央视舞台,忍不住为他们点赞:“你们对于音乐的热爱,让我很感动,站上这个舞台,就是成功。”

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团队始于2007年2月。乐团的“教头”白桦自掏腰包买了20把萨克斯,组建了一支“东海女子萨克斯乐团”,当时的成员基本来自海曙区老年大学舞蹈队。65岁的朱小青回忆,“刚开始声音像钢锯锯金属,吹半小时就缺氧,像跑了十公里。但没人轻言放弃。”

渐渐地,不少男同胞也慕名加入进来。作为一支业余乐团,要达到层次分明和情感收放并不容易。白桦摸索出不少“土办法”。“业余演奏者很难做到强弱控制自如,我们就通过增减演奏人数,来营造音乐所需的层次感和对比度。”

18年来,乐团不仅在当地各类文艺比赛中频频获奖,还曾带着原创曲目《社区欢歌》登上了央视舞台。18年,他们让人看到的不仅是演奏的技艺,更是岁月淬炼出的热爱。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