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浦东新区万馨佳园小区所有的居民楼门禁最近突然失效,门幢24小时洞开,埋下安全隐患,且并非孤例。据统计,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已有1700余个“智慧门禁”集体瘫痪。
据媒体调查,失效门禁都有共同点——均为2017年川沙新镇给老小区防盗门升级改造时安装的“智慧门禁”,多年来都由川沙新镇出资维保。这次门禁失效的原因,是镇里决定不再为这批门禁续保。
这起公共事件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普遍困境——当行政力量过度介入市场行为,很可能从惠民实事异化为财政包袱。市场化产品本不该由公共财政兜底,而应由物业费、广告收益等市场化方式维持运转。一些基层政府“大包大揽”的惯性思维,既加重了财政负担,也弱化了居民和物业的主体责任。
“大包大揽”本就不该,突然抽身更是处置不当。即便因财力不足不得不“断供”,也应想好后续对策妥善安排。直接放手的结果就是服务断崖式下跌,比此前不提供服务更损害公信力。
民生工程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安装了多少智能设备,而在于能否持续守护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要破解此类困局,还是要重构责任链条,根据“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推动业委会、物业公司承接管理角色,健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