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情深之重 远超画笔之简 走出浪浪山 攀登新高峰 出版湘军列阵 书香满城待启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5-08-12

情深之重 远超画笔之简

书展将见证三毛的温情延续

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圆鼻头、大脑袋,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小身影——三毛,这个看似简单的漫画形象,以其跌宕起伏、充满冒险、历尽沧桑的人生故事,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童年记忆里,成为一部跨越九十年时光的启示录。今年的上海书展,将见证这份“情长”的延续——少年儿童出版社将于8月16日特别推出重磅新书《三毛从军记全集》(珍藏版),力求以原汁原味的黑白经典漫画,最大程度忠实呈现张乐平先生饱含深情的笔触与风貌,以及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打造的大幅面、全彩色漫画《三毛流浪记》(彩绘版)8册(见右上图)。张乐平之子、张乐平纪念馆名誉馆长张慰军说:“父亲将善良与正直投射到了三毛身上。”

1935年,第一幅三毛漫画在上海《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发表。漫画大师张乐平最初创作三毛,源自对底层儿童的深刻悲悯。张乐平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与饱含深情的笔触,让一个个栩栩如生、充满个性的三毛形象跃然纸上,其情深之重,远超画笔之简。

从上世纪30年代顽皮的三毛,40年代从军的三毛、流浪的三毛、迎接解放的三毛,到解放后获得新生的三毛,无论身处顽童嬉戏的弄堂、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寒风刺骨的街头,抑或沐浴新生的阳光,三毛以“三根头发”挺立,始终不屈不挠、乐观勇敢。195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黑白漫画《三毛流浪记选集》,此后66年光阴流转,三毛图书出版百余种,在薄薄的书页间,三毛以不变的纯真与坚韧,陪伴了读者如许长的时光。

在张慰军的回忆中,父亲是“不响”的,“他画画的时候我们都不敢去和他说话,不敢打扰他。”张乐平的书桌上永远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艺用人体解剖图》,另一本则是《八十七神仙图卷》。一得闲,张乐平便坐在椅子上,翻阅这两本书,因为这两本书对于人体器官、手脚长度、黄金比例有着清晰的解释。张乐平的提包里也时时刻刻放着速写本,随时准备用画笔记录下瞬间所得。张慰军尤其提到了张乐平的剪纸技艺,“他无需草稿,信手拈来形神兼备”。

上世纪50年代,张乐平人在解放日报,却和时任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有个约定,要一起办一份漫画杂志。1985年,这个愿望得以实现,新民晚报旗下的《漫画世界》在上海创刊,张乐平担任主编,他也发表了不少连环漫画作品。1986年,张乐平创作了最后一套连环漫画作品《人到老年》。

如今张慰军再看三毛跃动的线条,感念父亲赋予三毛以灵魂,“这是一种在苦难中依然绽放的、纯粹的快乐精神,这份源自画面的乐观与韧性,是穿越时代的。希望现在的小孩能从这三根头发的小小身影中,汲取在逆境中快乐前行的力量,保持三毛一样快乐的心情。”在张慰军记忆深处,父亲闷声不响伏案作画的背影与三毛永远童真、永远奔跑的形象重叠在一起。有限的画纸,无限的深情,正是对“纸短情长”的动人诠释。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