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作为特派记者在东京第一次专访了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关于历史认识问题,他在采访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历史是活着的,不会消失,不是可以消除抹去的东西。”十年后,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我再次专访了鸠山先生,他对有关问题的回答比十年前更为鲜明和犀利。尤其是他对战争伤害“永久责任”的反思,显然不同于今天日本社会流行的一些看法。
在日本,历史记忆依然是暧昧的:“战争加害者”形象在岁月流逝里日渐模糊,而闪现在广岛和长崎上空的那两道“无声的闪光”却反转了不少人的历史认知。如果说东京审判是从外部对日本的战争责任进行追究,一些学者所倡议的日本进行内部反省的“悔恨的共同体”,至今依然难觅踪影。
俄罗斯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曾警示世人:“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政治如何肩负起对历史的责任?80年后,世界依然需要一堂“历史课”。
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当我们再去回看80年前的硝烟,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汲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捍卫二战胜利成果,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今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选择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金垣洙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振兴多边主义势在必行。纵使质疑与失望的声音四起,作为多边主义重要基石的联合国仍需砥砺前行。”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副部长杰拉奇则强调:“广交天下友,我们需要世界各国的朋友。当人们彼此了解时,便不会轻易引发战争。”在今天起推出的《不能忘却的历史·大家谈》系列文章中,这样掷地有声的“回响”还有很多。
历史无法改变,未来却在今天每个人的眼前。关于前路,人们的答案应当是清晰的:永远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永远站在人类进步一边。 本报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