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竹露松风蕉叶雨  茶烟琴韵读书声 也谈贝聿铭 青山隐真玉 活捉一个鬼子兵 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梅兰芳
第13版:夜光杯 2025-08-22

也谈贝聿铭

李振宇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大展在上海落下帷幕,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关注,观者如潮,反响热烈。作为最成功的国际建筑大师,他的一系列重要作品反映出时代的特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鲜明的个人的风格,令人赞叹。

在上海浦东新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是贝聿铭先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作品。其中的一期组团,当为贝先生亲自设计。当时贝老已近耄耋之年,但对他这样一位睿智且长寿的建筑师而言,也可算是年富力强之时,堪称贝大师留给我们上海的真迹和力作。

从总体布局来看,中欧校园采用了模数化和庭院式的布局原则。采用了3.6米为基本模数的网格,这个数字既符合教学楼等空间开间需求,也是中国传统模数化建造的延续。教学楼沿中轴对称分布,但通过走廊、连廊的错落连接,形成一种松弛有致的秩序感。校园中央是镜湖水庭,不仅调节小环境气候,更提供了建筑间的视线渗透,整个校园宛如一座开放的现代中国园林。

在校区核心位置的图书馆,以贝聿铭标志性的几何语言和光影手法,打造了一座殿堂。它以方形为基座平面,加入了45度斜向轴线的空间变化。立面随着高度上升逐渐收进,顶部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十字形的玻璃天窗。远观整座建筑,轮廓方正规整,灰白相间的色调沉稳大方,给人以端庄肃穆的第一印象。步入馆内大厅,内部空间充满变化:图书馆的中庭平面并非方形,而是一个八边形,八角形的中庭一直通到顶层,仰头可见十字形天窗将明亮的天光均匀洒入室内,效果非常生动。

中欧校园细部设计的关注也令人叹服。外墙采用了精致的浅灰色花岗岩贴面和白色墙面相结合,花岗岩板的尺寸和铺贴纹样都经过精确安排,使水平灰色条纹与窗洞排列相协调,在不同楼栋之间保持一致的标高线,整个校园远看过去有一种连贯的韵律感。

我们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中欧校园的特点:第一,几何形体。中欧上海校园整体造型以方形和三角形为基调,并局部融入圆形元素,体现出纯粹而强烈的几何美学。第二,庭院空间。校园采用传统院落式的布局,但“围而不死”,建筑围合出多个尺度适宜的庭院,讲究开合有度、虚实相生,使庭院空间既有凝聚力又保持通透开放。第三,黑白素色。建筑主体立面以黑、白、灰三色为基调,所有固定构件皆素雅无华,仿佛中国水墨画中的基调。而室内陈设、艺术品以及四时景色略加色彩,点缀其间,使空间富有生机。第四,砖石建构。在细部上大胆创新,砖、石、玻璃和钢材交织拼接,形成独一无二的建构。贝先生用青砖设计的一系列底层漏窗,正方形立面,砖制窗棂45度交叉拼接,内侧安装玻璃。匠心独运,工艺精致。对青砖的细腻运用胜过了香山饭店的压顶和墙面,后来在苏州博物馆也考虑材质耐久的原因转而使用黑色石材。砖制漏窗,已成贝先生作品的绝响。

我在同济大学求学的时候,有幸两次听过贝先生的讲课。我的导师陈从周先生,是贝先生的挚友。陈先生曾为贝先生北京香山饭店设计担任园林顾问,留下了“千里驱车到京门,入林唯恐不云深,老来清福何曾减,我住香山第一人”的诗句。陈先生也跟我们讲过与贝先生的故事,比如重访狮子林的感悟,外滩轮渡上带着法国摄影师拍纪录片,在陈先生家里吃橘子等等。今天,两位大师都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作品和思想,仍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正如贝先生所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