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朋友讲过一个笑料。说单位来了个小年轻,好像从来不会和人打招呼,善良的朋友就觉得这个孩子可能原生家庭里有某种教育或关怀的缺失,造成性格孤僻,所以每次相遇,这位年长许多的朋友总是笑脸相迎,主动问候,希望能温暖到这个孩子。没想到,一次他们共同等电梯时,领导走过来,小年轻居然懂礼貌了,除了问好,笑容都要掉下来。朋友差点昏过去。
这则笑料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问题出在何处?
“这个孩子最有礼貌,每次进校,只有他会说保安叔叔们好!”一位负责进校安全的保安和我聊天时,指着身边刚刚经过的一个小朋友说。“是吗?”起先我很诧异,后来发现的确如此。在校门口,小学生们进校前会站在礼仪线上,热情地向值勤老师问好。但真的少有孩子向站在门口、保护他们进校安全的保安叔叔问早,也少有孩子向送他们上学的家长说再见,更少有孩子向门口值勤的同学道好。
孩子们对老师的恭敬,和对旁人的忽略,戏剧般地形成鲜明对比,礼貌在这里上演的是流于形式的进校礼仪。尊师,却没有重道。问题也许有一部分就缘于这里?尊师,其实只是由此及彼的第一步,由对师长的礼貌,延伸到对其他所有人的尊重。仅仅停留在第一步,也许就会酝酿出变形的习俗。
礼貌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那一定应该是真诚的样子,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礼貌才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更好的链接。而礼貌的养成缘于我们的教育。教育若不能激发真诚,礼貌只是客套;教育若无法传道,礼貌或许只能成为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