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接娃”新招数
第15版:金色池塘 2025-09-01

“接娃”新招数

图 IC

编者按:

今天是9月1日,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同时,也是不少老年朋友忙碌的开始,因为接娃放学已然成了双职工家庭老人的“专利”。如何在接娃的过程中对付“小精乖”,让老年朋友动足脑筋。其实,因地制宜地来点小互动,这样既不枯燥,又有新鲜感,老少两代人从中都能找到更多的乐趣。

要有“仪式感”

邵天骏

小孙子在幼儿园读大班,俨然是一个“小大人”,无论其说话的口气,还是蹦出来的词语,就如同成人般超出了他的实际年龄。我去幼儿园接他回家,他提出希望被重视,最起码要有一种“仪式感”。

“仪式感”?我一头雾水,一时不明白他的意思。

孙子看我一脸茫然,顿时“嘿嘿”地笑了起来。

原来,孙子所谓的“仪式感”,就是在幼儿园门口排队时,最好能排第一位,这样他一眼就能看见。如果不能排第一位,也没关系,但要及时扬扬手中备好的小旗,使排在小朋友队伍最后一个的他能一目了然,再也不必左顾右盼,心生忧虑。

天真是幼小孩子的“专利”,孙子的要求其实谈不上过分,我自然同意。

于是,每天去幼儿园接孙子,我总是做好准备早点过去,为的是尽量满足孩子的这一愿望。排第一位,或在队伍里扬小旗,不仅很有“仪式感”,甚至颇有“成就感”,而且还无形中引起了带班老师的注意。带班老师为此风趣地对我说:“您接孙子,‘仪式感’挺强,其他人多多少少地受您影响,在向您看齐呢!”我竟然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据说,这样的“仪式感”,其他许多小朋友见状都很羡慕,也因此希望家人能快点来接他(她)。早点出幼儿园门,大家就可以一起去马路对面的袖珍公园玩。那里,可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地,捉迷藏、跳绳子、玩游戏、听虫鸣……玩得不亦乐乎。

日子一天天过去,快乐一天天延续,接孙子出幼儿园的“仪式感”,也愈发变得弥足珍贵。对我和孙子来说,它既是亲情、爱意的相互表达,又是期待、惊喜的轻声呢喃,同时还是尊重、体谅的最大程度体现。

讲授交通法规

石杉裘

孙子刚过3周岁生日,儿子就打探到家附近的一家幼儿园口碑很好,于是带着他去报名。真是天遂人愿,很快被录取了。

由于儿子媳妇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有办法接娃。他俩和我们老夫妻商量,请我们每天下午接孙子放学。好在我们都退休了,况且幼儿园离家不远,我本来退休后每天就要快步锻炼走,接孙子也是“天伦之乐”,因此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我建议用刚买的电动自行车负责接娃,并承诺会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骑行速度不快,最后家人们在了解了我这些确保接孙子安全的措施后,同意试行一段时间。

后来孙子上小学也在附近,我又骑行接他放学5年,在接娃的过程中,我经常和孙子讲解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一次看到在非机动车道上因为临停了一长溜机动车,而一位大妈可能为图方便就从两辆机动车的中间穿出,此时一辆电动自行车从外侧机动车道开来,瞬间撞上了她,造成大妈倒地。我特地靠边停车告诉孙子:这起事故中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大妈三方都违法了,其中大妈不走斑马线,从车辆停放的空当间穿出,人称“鬼探头”,是非常危险的。

接娃8年,我和孙子讲了8年的交通法规。在孙子上初中的这天,我和他不约而同提出,从明天开始不再用电动自行车接他放学了,这不仅是因为他已经长大可以自己来去学校了,更重要的是《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办法》规定非机动车只能载1名12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我感到很欣慰,交通法规在孙子的心中扎根了。

放学路上的《论语》课

周洋

小外孙端端报了《论语》兴趣班,老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摇头晃脑只管读。大半年下来,孔夫子的话没记住几句,勉强背诵的也是一知半解。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负责接端端放学的外公发话了:“学《论语》,急不得,要慢慢来。”

一日放学后,正值晚高峰,外公接上端端照例要乘公交车返家。眼看一辆车驶入站台,甫一停稳,端端迫不及待地一个箭步跨进车门。谁知脚下一滑栽倒在地,小腿磕破鲜血直流。外公赶忙扶起,一边检查伤口,一边安慰道:“你看你,太着急了吧,摔疼了没有?《论语》里怎么说的,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只求速成,就会思虑不周,只顾眼前小利,就会贻误大事。你只想着快速上车,却不注意脚下台阶,反而耽误了上车。”听了外公一番话,端端若有所悟。

又一日放学,外公领着端端刚走出校门。忽听端端一声尖叫,猛然停步,抬起脚,鞋底上粘了一个口香糖。他十分厌恶地把口香糖抠下来,随手就扔在路边。外公不慌不忙,从包里掏出一张餐巾纸说:“《论语》里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自己的鞋底粘上口香糖,就不要强加给别人。现在这样扔在马路边,很快就会让其他人踩到。”端端顿感羞愧,接过餐巾纸,捡起口香糖扔进垃圾桶。

就这样,从“见贤思齐”到“吾日三省吾身”,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段时间下来,外公在放学路上把《论语》教完了。端午家宴,大家都夸赞端端《论语》学得好,他却向着外公一鞠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的老师在这儿呢!”

趣味“知识探险”

李艳

儿子上幼儿园时,公公是接儿子放学的“专职司机”。而放学回家的路,是儿子每天最期待的“知识探险”环节。铃声一响,他飞也似的冲出教室,扑进公公怀里,第一句话常常是:“爷爷,今天学什么呀?”公公总会变戏法似的,从他的专有袋子里掏出一张张“宝贝”——它们并非商店里精美的识字卡或算术卡,而是公公独一无二的“限量版”——用废纸箱裁剪的硬纸板卡片和捡回来洗干净的树枝。卡片上是公公自己手写的汉字、笔画和算式,那一笔一画间都透着智慧和爱。

回家的路,成了最生动的课堂。公公从不急于赶路,他一会儿抽出一张写着“鸟”字的卡片,指着树上的麻雀说:“看,那就是鸟。”然后,他会蹲下身,握着儿子的小手指,在卡片上慢慢描摹:“喏,先写一个小撇,像小鸟头;再画一个横折钩,像小鸟翅膀;最后一点,是小鸟眼睛……”他们还会一起到小区对面的公园,在沙池用手指一笔一画写着,儿子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有模有样写着;他们还在公园长凳上,用树枝认真摆字,爷爷常说“拿掉一根树枝,会变成什么字呀?加上一根树枝,又会变成什么字呢?”他们还会一起“比赛”:看看谁说出来的多、比比谁想到得快……就这样,在生动有趣、欢乐轻松中,儿子认识了很多字。他们还一起数落叶、数行人、数台阶、数车辆,让儿子在日常观察中学会了加减法。

这些年我们搬了几次家,但无论搬到哪里,那袋满载旧卡片和树枝的“宝藏”始终被珍藏。公公在放学路上种下的知识与爱,早已长成我们心中最繁盛、最温暖、最珍贵的记忆。

沪语小课堂

伦丰和

沪上中小学放学时,常常看到家长接孩子回家的情景,这不由得勾起我在悉尼接外孙女回家的记忆。

那时,女儿住在克拉拉,而琪琪就读的小学在一公里外,她认为四年级了,不用外婆接了。后来,我才了解真正的原因,她嫌外婆一路上,啰里吧唆,问这问那。原来如此。我应改变接她回家的思路,就笑嘻嘻对琪琪说:外公还有一个月回上海,放学我来接你吧。琪琪给了我一个面子,但狐疑的脸上似乎写着:又一个外婆。

琪琪对上海很感兴趣,也想学上海话,但说得滑稽,姐姐调侃地说:“上海闲话讲不来,米西米西炒咸菜。”所以,她害羞再也不肯讲了。然而,放学回家的路上,两边大树林立,绿草如茵,鲜有人车通过,这样安静的环境,我觉得对琪琪学习沪语是有利的。校门口,琪琪拿着一张奖状。我看后,就讲“琪琪,老来三个”,“什么意思?”“就是英文No.1的意思,也可以说,你真行。”当然,学语言很重要的一点是有趣。有时走在花园般的回家路上,我就故意手舞足蹈念念有词,唱起沪语童谣:“外婆桥”“卖糖粥”“卖白果”“修棕绷”“落雨喽”,她听得一愣一愣的。“外公我也学唱,你教教我”,“好。”

一日,她开心地告诉我,年级联欢会上,她要表演沪语童谣。我选择一块小草坪,煞有介事地表演着,她拿起手机录了像。随后几天的放学路上,她演我看,我演她学,祖孙二人忙得不亦乐乎。

回上海之后,我接到女儿万里之外的短视频:琪琪的沪语童谣受到称赞。没想到放学路上,竟成了琪琪学沪语的小课堂。

下期话题 银发看世界,跟团游还是自在行?

有人开玩笑说,银发族适合好好看世界。你偏爱做甩手掌柜跟团游,还是处处劳心却可以随心自在的自由行?欢迎老年朋友分享故事与见解投稿至夜光杯邮箱ygb@xmwb.com.cn,或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