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小学学生上午在大课间体验“烽火征程”游戏棋,以独特的方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体育教师顾家威参加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午,在金山区前京小学的开学典礼上,他为同学们上了一节革命传统教育课 特约通讯员 庄毅 摄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马丹 易蓉 郭剑烽
9月的晨光,每年准时照亮中小学生新一季的上学路。今年,因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变得与众不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申城各中小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上,一场场跨越80年的对话,将民族魂更多注入青少年的血脉。
了解抗战从身边课堂开始
在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徐进对孩子们的讲话,从本报的一则报道开始。根据1933年出版的《上海市立民众教育馆概况》记录,当时的上海文庙就是民众教育馆所在地。1932年10月到12月,文庙举办了上海第一次儿童国语演说竞选会,演讲主题就是“抗日救国”。进决赛的三十个小朋友中,最小的才八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四五岁。
当年获得第一名的男孩“朱保福”已无从查找,但其就读的万竹小学正是如今上海市实验小学的前身。“小学生也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开展演讲比赛,主题包括‘谁是我们的敌人’‘小朋友的抗日工作’‘让我来做义勇军的后盾’……他们虽然年纪小,却心怀家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徐进请孩子们思索,“如今,战火远去,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清晰,该如何传承这份精神呢?”她寄语同学们:第一,爱祖国,先从“认识她”开始。例如,唱国歌、升国旗时,心中要充满敬意;学习历史时,要用心感受其中的精神力量。第二,要有理想,心里装个“大目标”。当年万竹小学在战火中辗转办学,老师坚持上课,学生坚持学习,这一切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抗战胜利的希望、有报效祖国的目标。第三,要有担当,从做好“身边小事”开始。
在五爱高级中学,同学们带来了特别的“暑假作业”——“寻音吾爱”小组微视频《从战歌到号角》和“众志成城”小组的主题明信片。同学们利用假期走访黄浦区内的红色旧址。如今的黄浦剧场曾是金城大戏院所在地,在这里,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首次播放;在老照片中,同学们找到了位于今天金陵中路上的黄金大剧院,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两周年之际,这里曾经上演话剧《怒吼吧!中国》;曾经的蓬莱大戏院如今已变成居民小区,这里曾上演著名抗战剧《保卫卢沟桥》;今天的悦荟广场曾是大陆商场,《救亡日报》在此诞生……
上午8时30分,静安区中小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在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开讲。95后班主任、语文老师龚思瑜带领五(2)班的同学们寻找老物件的时光密码,触摸淞沪抗战的上海记忆,描摹抗战中的校园英雄群像。一枚刻有“民族英雄”的淞沪抗战纪念章,虽已历经沧桑,但仍难掩当年赠予第十九路军、第五军的抗战将士的荣光;一只黄铜哨子,属于当年的童子军,他们深入战区,在前线救护伤兵、收容难民。伴随着龚老师的娓娓道来,两张老照片瞬间将同学们带入岁月长河。第三张照片,让孩子们觉得既熟悉又陌生——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创办于1930年,图片上的建筑正是淞沪会战时期学校的老校舍。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就算在战火里,也不能让他们失学,更不能让他们失去对未来的信心。”课堂上,老校长陈鹤琴化身“数字人”,讲述了当年投身难民教育的故事——那时,难民收容所没有教室和桌椅,经费也严重短缺,但他没有退缩,四处募集经费,还借附近小学教室上课。陈鹤琴亲自编写了一整套教材,聘请爱国青年教师授课,每天上课4小时,一周上课24小时,课程丰富多样,有语文、数学、歌咏,还有卫生救护知识等,儿童们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用歌声传递着力量。
五(2)班男孩柳睿谦把丁华老师的故事从校史室带到了同学们面前——丁华老师本名帅昌书,在学校任职期间,还有一个秘密身份——上海地下党组织成员,并和一群志同道合者成立了“左翼教育工作者联合会”。作为常委总负责人,他常组织大家在兆丰图书馆碰头,秘密开会、交流。那些年,环境危险又复杂,可丁华老师两头兼顾,一边认真教书,一边悄悄和敌人战斗,用知识和勇气当武器,守护信仰。
红色课堂讲述真实故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从哪年开始的?”“淞沪抗战有几次?”上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宝山实验学校,与师生们携手启动“大思政”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使年轻一代更深刻地了解并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向学校捐赠了一批抗战主题连环画及老兵口述史资料,供师生日常阅览与学习。之后,思政“红”课堂“永不妥协——从上海抗战看伟大的民族精神”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倾情开讲。课程以十四年抗战历程为主线,通过互动问答、视频观影、抗战歌曲聆听等多种形式,生动地讲述了真实历史事件与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抗战历史的浓厚兴趣。思想的火花在对话中碰撞,历史的脉络与现实的担当紧密相连。同学们纷纷表示,英雄不是遥远的符号,他们的精神是激励自己面对学业困难、人生挑战的强大动力。
此外,“碧血忠魂——国家公布与淞沪抗战相关的著名抗日英烈生平展”也于今日面向师生开放。展览集中展示了20余位著名抗日英烈的感人事迹,详细记录了他们的生平与战斗历程。同学们驻足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前,神情专注而凝重。此次巡展作为“大思政”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直观、生动、触动人心的展览形式,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教材,引导青少年深刻领悟抗战精神的内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而在杨浦区,铁岭中学的部分学生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参观军队政治工作发展史情境教学馆和《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馆,感受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作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铁岭中学与在地部队签订大思政教育框架协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进行“攀岭课程”开发,通过专题培训、资源共享、红色研学等一体化活动,有效推进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儿童视角让10后和历史共鸣
“泸定桥:22位勇士的勇敢桥”,走进杨浦区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的大门,长征关键节点地贴被一一铺在入校通道上。孩子们一步步踏上地贴,随着脚步感受长征精神,为新学期注入“不怕困难”的勇气。
为了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抗日战争历史,今天,上海市实验小学老师设计的“烽火征程”游戏棋和孩子们见面了。这副棋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1945年抗战胜利为终点,跨越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要历史节点,既有“历史事件格”“军民同心格”等需要孩子们进行抗战小问答,又有“物资补给、安全停留”等关卡增加可玩性。大队辅导员陈逸婕介绍,新学期学校还准备了“烽火征程路”“时光放映厅”“文物留声机”“童眼看阅兵”等一系列活动,学校的中国地图将新增“烽火印记”打卡点,展示抗日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孩子们可以参加“烽火征程”小龙人擂台赛,也可以尝试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竞逐“十佳”红领巾宣讲员。
在普陀区真如第三小学,各年级学生通过“渡河挑战”“薪火相传”等情境项目,在协作闯关中感受红色精神。图书馆成了“四行仓库”,孩子们写信致敬英雄;美术教室化身“梦清园”,画笔绘就苏河新貌;生命体验馆演绎顾正红事迹,并教授学习急救技能。
经典作品激励少年壮志
1965年,由“七一勋章”获得者、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在上海之春首演,至今已有整整60年。今天,徐汇区中小学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行,南洋模范中学交响乐团与上海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联袂登台,奏响《红旗颂》60周年纪念版。吕其明也为徐汇学子送上视频祝福:“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上海交响乐团特邀首席、南模中学校友胡喆回忆,当年,在校时排练《黄河大合唱》,那些激昂的旋律和歌词里传递的民族精神,让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音乐可以如此有力量。担任上交长笛首席后,在演奏《红旗颂》时,他常会想起母校音乐教室里那架老钢琴的共鸣声——这种从校园到职业舞台的传承感,正是红色音乐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
“抗日战争胜利距今已经80年,时代虽然不同了,但革命先辈为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中的勇气、无畏、求索依然激励着我们前行。”延安初级中学的师生通过视频穿越回80年前的上海——从更名背后藏着抗战血泪的“大柏树”,到打响“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第一枪的八字桥;从姚子青营死守的宝山城,到谢晋元“八百壮士”血战的四行仓库……一段段烽火往事通过政史地老师的动情讲述,变得可触可感。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同名小说的话剧《千里江山图》昨天在北外滩公演,为虹口全区高中生带来一堂别样的开学第一课。舞台灯光下,20名来自虹口各校的师生和青海果洛的藏族学生化身20世纪30年代的革命者,在险象环生的隐蔽战线中穿梭,以真挚表演再现了那段风雨如磐的红色岁月。
这部话剧,首次采用“师生同台+跨省协作”模式。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专业指导下,校长、教师、学生乃至从未接触过话剧的青海孩子都成为主演,在角色中感悟信仰力量。上海市长青学校校长郭斌表示,学校作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将在区域德美融合、多方协同的“大思政课”教育中探索新路径,寻求新方法,形成新品牌。
记者了解到,经过十年实践,虹口教育已形成“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剧目创排—演出推广”的完整红色戏剧育人机制,构建起可量化、可评估、可复制的育人模式,为全国戏剧思政教育提供“虹口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