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银胜
青年钱锺书英姿勃发,给当时交往的师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毕树棠就是一例。毕树棠,山东省文登市人,上世纪二十年代登上文坛,曾任天津《民国日报》主笔。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回清华大学担任讲师,并应清华文学院院长朱自清之聘,在文学院主讲《小说选》。《螺君日记》是毕树棠的一部日记集,其中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五日,毕树棠记:“晚间钱锺书君来访,议论风生,多真知灼见。论文学史,分‘重要’与‘美’两种看法,二者往往为文学史作者所缠夹不清,其说极是。钱君对明清文学特有研究。谓清代之幕府犹如欧洲十七世纪之Salon,细思之,委实相似,惟Salon多贵妇知客,幕府则多青衫,罕见红袖耳。又谓杨晢子之弟杨钧著有《草堂之灵》一书,颇佳。又谓尝与陈石遗相过从,陈有‘黄节之诗才薄如纸’之语云云。”钱锺书对文学史的看法,即评价文学史时“重要”与“美”的关系。有些作品重要,但不“美”;有些“美”,但不重要。钱先生是把“美”看得比“重要”为高的,这可能是他文学史观中的一个重要理想。“重要”是历史的,而“美”才是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