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
进入九月后,“秋燥”现象显现。此时,人体容易出现鼻咽干、鼻出血、干咳少痰、口腔溃疡、皮肤干燥瘙痒、便秘等不适。从现代医学看,秋燥是环境湿度下降导致水分流失加快,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的结果。
面对秋燥应合理补水并调节湿度。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以温水为宜,少量多次饮用,晨起空腹饮水有助通便。室内湿度保持50%—60%,湿度不足可用加湿器。饮食上宜多用滋阴润燥的食材,如梨、银耳、芝麻、萝卜,减少辛辣、油炸、烧烤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B2、E的蔬果坚果,保证营养均衡。皮肤护理应控制洗澡水温在37℃—40℃之间,时长不超过15分钟,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剂,重点护理四肢、面部等易干部位。呼吸道保护可在干燥或大风天佩戴口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湿润,干咳可饮用蜂蜜水或梨水,避免用力咳嗽。起居方面,建议早睡早起,保证7—8小时睡眠,晨起后开窗通风,适度进行散步、太极、瑜伽等温和运动,运动后及时补水。儿童应分次少量饮水,可加些梨汁调味,洗澡后涂抹儿童保湿霜。老年人应少量多次饮水,增加粥类,晨起和睡前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皮肤干痒时避免抓挠,可用保湿乳液缓解。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需保持湿度55%—60%,遵医嘱使用雾化吸入治疗,不可自行停药。糖尿病患者选择低糖润燥的食材,加强监测血糖。
总之,应对秋燥需润燥保湿、饮食平衡、科学护理,并根据人群特点调整方案。顺应秋季“收敛”的养生原则,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维护身体健康。(作者系上海长征医院日间治疗中心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