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4日 星期日
三登泰岳 登山小己 感悟音乐 石榴的念想 最后的心愿 篙工之谬 我的艺术“创新”和“批评”观
第11版:夜光杯 2025-09-13

篙工之谬

陆其国

篙工即是船上撑篙的船工;通常一条船上,有篙工有柁工,后者便是负责掌舵的舵手。清人薛福成在所著《庸盦笔记·卷四》中,记载了在一个叫无为州的地方,有二人合伙买了条船,在江上载客赚钱。这二人即一为篙工,一为柁工。且说这天有个独行的旅客,带着一大包行囊上了他们的船,说要前往某地。船行途中,坐在船尾的柁工,不时在打量独行客鼓鼓的行囊,并猜测里面有多少钱财。中途休息时,利益熏心的柁工与篙工密谋,“欲杀孤客而取其财”。篙工听了吓一跳,连说这事万万做不得。但柁工一意孤行,执意要篙工和他一起动手。篙工坚决不干,最后他便对柁工说:“吾两人虽同舟,不妨各行其是,我不问汝事,亦不泄汝谋也。”——你想干我拦不住你,但我也不会去告密。就这样,当晚在夜色掩护下,柁工趁独行客起夜到船尾小解时,猛地把他推下了船……江面上传来的独行客的呼救声惊醒了篙工,只是还没等他看清楚,“客已沉没无踪”。

这时候,柁工迫不及待地去打开独行客的行囊,果然欣喜地发现里面财物“甚富”。于是他“欲分少许与篙工”。但篙工不愿接受。柁工见此,便说那么他就把自己拥有的这条船的一半股权赠予篙工。但同样遭到后者拒绝,并说了句:“吾自知贫穷有命,不敢冀骤富以速灾也。”篙工似乎已有预感,以杀人越货而速富,日后一定会得到报应。

且说自有了这笔意外横财,柁工再也不愿干船工的活。二人于是散伙,柁工带着这笔不义之财回家置田做地主;篙工则回家种地当农民。随着岁月流逝,昔日的柁工、今日的地主“家道日隆,子孙鼎盛”;而昔日的篙工、今天的农民,则日复一日过着他平平淡淡的生活。这天,他看着前者门庭又喜庆添丁,合家一派兴旺,不由轻声叹道:凡事要靠自己,苍天也不是可以依凭的。不料这话恰巧被他妻子听到,以为丈夫是嫉妒前柁工。不一日,前柁工之孙中进士,于是又是一番举宴庆祝,一时贺者盈门。庆罢,前柁工便带领全家男女老少三十多人,欲去江对岸一处庙宇“敬神酬愿”。毕竟他知道自己的发家史充满罪恶,内心应该是不踏实的,所以此时不忘求神保佑。孰料船离岸不多远,刚才还风平浪静的江面,突然就风卷浪起,船很快倾覆,前柁工合家三十多人,竟无一幸免。面对乡邻的连声哀叹,前篙工这才把昔日搭档“发横财”的罪孽说了出来。披露这件事情的薛福成,在文中总结道,前柁工以不义之财享富贵,“天将待其时而降之罚”,时间愈久,当事人付出的代价愈大。一如借债时间越长,付出的利息越多。

薛福成所论固然不谬,但他在整起事件中,对前篙工在其搭档实施犯罪前后,所采取的错误做法,竟不著一字。严格说来,无论前柁工日后因上苍“降之罚”,发生什么样的悲剧,前篙工既然无法阻止他犯罪在先,但之后明明知道眼前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前柁工,是个灭绝人性的杀人犯,却刻意隐瞒他的罪行,不予揭露,这分明已是情同包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方面是“知情不报,犹如同罪”;另一方面面对那个无辜冤死江中的独行客的孤魂,其良心又如何过得去?所谓明哲保身,难道真能保其心安?事实上,对于像前柁工这样的罪人,揭露得越早,其祸害也越少,甚至他们合家三十多人沉江的悲剧,也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教训,相信对今天的人们行事,应该有所启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