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昨天发布的《2025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显示,上海从去年的第七位上升至今年的第五位,这也是上海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不仅在底层资产和增长率指标上双双位列第三,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风险投资和专利产出方面都已进入全球前列,显示出其基于综合优势的追赶潜力。
从整体格局来看,2025年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竞争态势呈现出明显的“一超多强”特征。纽约继续位居首位,其“一体化优势”不仅体现在资金来源和底层资产的强大吸附力上,更在于其对技术要素的快速整合和在资管科技赛道上的系统性领先。巴黎则凭借ESG与另类资产的领先地位再次跃升至全球第二,体现出欧洲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投资上的独特优势。与此同时,伦敦退居第三,在人才和税收政策方面的竞争力减弱,折射出脱欧后制度环境对金融业的长期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美其他城市表现亮眼,波士顿和多伦多通过“长期资本+主动管理+技术赋能”的模式实现了“弯道超车”。
亚洲的格局则表现分化,上海升至第五,尤其在资管科技、底层资产和增长率上均有较大提升,其数字基础设施、AI风投和专利产出方面已进入全球前列,显示出其基于综合优势的追赶潜力。香港跌至第十,新加坡则从第六滑落至第十三,反映出主要依赖制度便利所带来的脆弱性。孟买在底层资产和增长率方面异军突起,成为全球新兴市场的最大“黑马”,显示印度高储蓄率、资本市场开放与数字金融崛起的综合动能。
报告指出,上海是中国市场化资产管理的重要高地,既有大型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公司构成的“基础盘”,也有公募和私募基金形成的多层次竞争格局。截至2025年6月,平安资管受托管理规模达5.9万亿元,泰康资产为4.2万亿元,产品覆盖股票、债券、股权与非标,是典型的保险系资管代表。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固收和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依托母行渠道形成稳定的费用收入,施罗德交银理财管理规模约1.7万亿元。富国基金和汇添富基金管理规模分别超过1.7万亿元和1.2万亿元;券商资管如国泰君安资管、海通资管管理规模在数千亿元。另一方面,上海也是量化与私募的核心集聚区,明汯投资管理规模已超700亿元,是国内管理规模最大的量化机构之一。再加上家族办公室与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截至2025年可统计的12家私人银行总管理资产超过18.8万亿元,其中相当部分集中在上海。
从市场实践上看,全球资管行业创新不断,资管专利数量持续提升。2024年全球资管领域专利数量共计2261项,近十年复合增长率为19%,远高于同期全球GDP增速。从全球来看,上海的资管专利数量全球领先,资管专利技术产出位居世界前列,从“量”的角度展现出资管领域较强的创新能力。
本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