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范
赶完“4·23”世界读书日,又赶“6·18”购物节,马不停蹄地忙完8月上海书展之后,终于迎来了随秋风而至的片刻闲暇。于是,点燃一枚应景的南瓜香氛蜡烛,重新拿出这摞“心灵疗愈”三部曲(《丑小鸭》《情感的纽带》《美妙的不幸》),再次走进法国著名心理医师鲍里斯·西吕尔尼克“心理复原力”的世界。
“心理复原力”是一种走出逆境、恢复发展、自我疗愈的能力。鲍里斯·西吕尔尼克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堪称一部疗愈心灵的“史诗”,所以他被媒体誉为“疗愈了法国的作家”也就不足为奇了。他1937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父母分别是来自乌克兰和波兰的犹太人。1942年,他的父母被押送至集中营。被逮捕之前,父母将年幼的他藏到一间寄宿公寓,托付给一位名叫玛格丽·法尔吉的小学女教师。但到了1944年,他还是遭到举报,同另外360名犹太同胞一起被关进了改造成监狱的波尔多犹太教堂。两天后,盖世太保准备清空教堂,将所有犯人转移到集中营。鲍里斯躲在厕所的天花板上,等到人去楼空之后,走出教堂大门,在国际红十字会护士德斯古贝太太的掩护下,钻进一辆救护车,躲到一位濒死女士的身体下方,最终逃出生天。年少时期的鲍里斯感觉自己被深深地诅咒了。
遭受严重精神创伤的他,迫切想要讲述自己的经历,想要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帮助,更想要尽快摆脱“受害者”这一阴影,不愿放任自己被从前的命运操控。然而在他求学期间,人们不愿再去面对那段悲伤而屈辱的历史。成年人都不相信他所说的故事。到了大学时期,导师们也笃定地认为,受过精神创伤的儿童是无法治愈的,这让他完全无法接受。于是,他开启了从科学、临床等角度展开的理论研究,主攻“心理复原力”这一领域,整个学术生涯都致力于帮助人们疗愈心理创伤。
在“心灵疗愈三部曲”中,鲍里斯·西吕尔尼克向读者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不堪回首的童年——他们的创作是一种对命运的回击,是一种求生的本能。痛苦让人开始用想象修复现实,于是图画、文字、音乐得以诞生。文艺,绝不是无病呻吟。最近火遍全网的脱口秀演员“房主任”的事迹便是最好的例证:一个人经历创伤后,需要的第一样东西就是支持;如果得到支持,就能感到安全;一旦感到安全,就可以退后一步,处理创伤,并创造叙事,将自己的故事说给那些想理解的人听。神经影像学显示,当人们试图谈论自己的创伤时,大脑的运作方式会得到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结构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只要能面对过去的经历,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不再是过去的奴隶。这就是“心理复原力”发挥作用的时候。
合上书本的刹那,脑中浮现出年逾八旬的“心理疗愈大师”那张笑容和煦的面庞,童年时期的巨大创伤似乎如秋风扫落叶般了无痕迹。但诚如他在书中所言,“疗愈”绝非“否认”或是“避而不谈”。恰恰相反,“疗愈”是“面对”,恰如他的同胞罗曼·罗兰的那句箴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