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9日 星期一
春华秋实(中国画) 忆周明老师 人生暮秋,再出发 在中国北极黄河站前 原来以为 “世界尽头”乌斯怀亚 北戴河细水珠
第13版:夜光杯 2025-09-26

在中国北极黄河站前

葛昆元

到北极,看冰山,看冰川和天然冰雕,惊艳无比;在极地,看芳草,看花卉和树木,感慨不已;在新奥勒松,打卡中国北极黄河站,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今年7月29日下午,我们登上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勒松。导游介绍说,新奥勒松是极寒之地,位于北纬78度左右,妥妥的北极圈里。在新奥勒松的中心地带,矗立着著名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的半身雕像。他在1928年参与北极的一次搜救行动时不幸牺牲。大家听得入神,突然有人问:“阿蒙森离世之后,人们对人类文明的探险活动停止了吗?”“没有。”导游笑着说,“非但没有停止,而是越来越频繁,探险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尤其是对北极的探险更是越来越重视。”

1920年,欧美14国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规定该岛主权归挪威,但缔约国可以在该岛开展科学考察等活动。1925年,缔约国扩大到51个,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去签了字,成为缔约国。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在该岛没有科考活动。

“直到1991年秋,”导游介绍说,“中国探险家高登义在参加挪威、苏联、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北极综合考察活动时,从一本英文版《北极指南》中,看到了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的签约国。他非常高兴。回国后,他向有关部门汇报了此事。中科院很重视,并在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中增加了一个课题——《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科学建站调查研究》。”

2004年7月28日,我国在新奥勒松建立了第一座科考站,命名为“中国北极黄河站”,与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成为邻居。

说话间,我们走到了中国北极黄河站门口。这幢两层小楼的大门两侧各安放着一头石狮子,威武雄壮,一看便知是中国科考站。我趋步向前,看到大门左上方钉有一块浅灰色的方形铭牌,上面写着“中国北极黄河站”七个红字,分外醒目!

有人问导游,黄河站一共住有多少科考队员?“十八位。”导游答。又有人问:“科考队员都在这间房子里搞科研吗?”导游笑道:“是的。他们平时也生活在这里。他们的一些科研设备都安置在岛上或北冰洋边。”“他们主要研究什么课题呢?”又有人提问。导游回答:“主要研究极光观测、空间物理、生态与气候变化,以及污染物联合调查等。”

此时,我轻轻说了一句:“这些科学家和科考队员舍小家,为大家,甘冒风险,不怕牺牲,真是了不起!”“所以,我们要向他们致敬!”有人应声道,随后大家自觉地在黄河站门前的台阶上站成几排,高声呼喊:“黄河站,我们来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