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曦
很多年以前,年过而立的我重拾文学梦。写稿投稿过后,也会叨扰编辑老师,给他们打打电话。有一次,跟一位资深女编辑通话,聊完稿子,她开始大力夸奖她的才子同事。当时给我的感觉是,要不是知道我已结婚生女,她定会给我牵线。接下来,热心的我,也谋划着向家有千金的朋友们推荐这位才子,尽管我尚未见过他。
终于发现一个也爱好文学的中年男士友人,他的独生女名校毕业,会弹奏乐器,长得应该也不差(我猜的)。我复述那位女编辑对才子的褒扬,并强调:“小伙子很有才!”文学中年男略略沉吟,问:“‘贝字旁’的财有吗?”
那份蹄髈,我终是没吃成。多少年过去,才子成了著名作家兼书法家,他的儿子也已大学毕业。“贝字旁”的“财”,想来已积累了不少。
如今,无有“贝字旁”的“才”,虽不如三十年前那般吃香,一旦被冠以“才子”“才女”的美名,当事者还是会窃喜一番的。
才华之美,不仅繁荣了诗词歌赋,辉煌了音乐绘画,俗世生活的美好,也离不开各自行业的才具超群者。耕田造屋,打铁撑船,缝衣制鞋……每一行都有领军人物,华佗、鲁班、黄道婆,牛顿、瓦特、爱迪生、莱特兄弟、居里夫人……几千年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正是一代又一代有才华的人赓续绵延的。
汉语中,与“才”沾边的词语多是褒义,如“天才、高才、英才、将才,才华横溢、才气过人、才貌双全、爱才心切”。偶尔也有贬义词,比如“奴才、蠢才”。窃以为,跟在“蠢”字后面的“才”,应是“侪”或“材”的错写。有才者,即便一时“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只要被放在合适的位置,迟早会崭露头角。“才”字成就人,亦损毁人。才高八斗,举世称羡;恃才傲物,招人嫉恨。若才高又兼具显赫家世,却不能登顶最高处,又不会韬光养晦,那份才,很可能成为催命符,比如曹植、孔融和杨修。
一个人的才华,好比孔雀的翎毛,又好比被勘明的矿藏,一旦被发现,再想藏起来,就难了。
才华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旧时的包办婚姻、当下的开盲盒。嫁(娶)对了,皆大欢喜,若不幸嫁(娶)错,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比如画家皇帝宋徽宗、木匠皇帝朱由校。
一个有才华的人,倘若再加上善良的内心,一定会很美。即便外貌平平,其谈吐和气质,也会使他熠熠生辉。